贾爱臣老人仔细端详着自己和丈夫的“合影”
李香存(左)和彭玉会(右)听老人聊往事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目伦
莘县百岁老人贾爱臣仍清楚地记得,丈夫李广武临走前在朝城镇秦庙村与自己分别时的场景。“他叫我带着妮儿好好过,别散了心。我不能辜负他。”
“我知道他牺牲了,但是我得找到他。”7月27日,聊城和东营两地志愿者将贾爱臣和李广武两位老人的画像送到莘县朝城镇,贾爱臣看着迟到81年的“结婚照”,几度哽咽……
“他叫我带着妮儿好好过”
贾爱臣是莘县朝城镇姜楼村人,是家里的二姑娘。1941年,村里的媒人到她家里说媒,小伙子名叫李广武,家住莘县朝城镇十李坑村。贾爱臣的父亲觉得李广武人不错,就定下了这门亲事。同年,二人结了婚。
李广武长得不错,性格开朗,结婚后对贾爱臣很好。婚后第三年,贾爱臣和李广武的女儿出生了,取名为李香存,小名叫妮儿。
1947年,李广武去前线保家卫国。一天,村里突然来了几个人,通知军属前去秦庙村与战士们告别。贾爱臣听到消息后,赶紧和李广武的姐姐一起前去。“他见到我之后问我,咋没把妮儿带来,我说妮儿太小了,来不了。我问他啥时候回来,他说两三年后就回来了。后来,部队吹号要集合了,他从怀里掏出来两个绿色白花的瓷碗给我,让我给妮儿和妮儿的表哥吃饭用。他拉着我的手说,让我带着妮儿好好过,别散了心。”也就一顿饭的工夫,李广武就跟着大部队走了。
当时的贾爱臣想不到,丈夫这一走就是一辈子。
“我一直在等他回来”
“他去打仗以后,我每天除了种地,就是操持家里那些事儿,拉扯着妮儿长大,等着他回来。”一年又一年,每年过年时,贾爱臣都会将为丈夫做的布鞋挂在炉灶上,祈求丈夫在战场上平平安安。然后,她再将鞋擦拭干净包裹起来,小心翼翼地放进柜子里。
几年时间过去了,一个当年和李广武一起当兵的村民从前线回来,大家都前去询问其他战士在战场上怎么样。该村民悄悄地提醒说:“李广武在战场上负伤了,被打断了腿,大家可别把这事儿告诉香存她娘。”不过,李广武负伤的消息还是很快传遍了全村,传进了贾爱臣的耳朵里。
当时只有20多岁的贾爱臣一下子怔住了,她从没想过丈夫会受伤,会回不来。她没上过学,也不知道丈夫在哪里,唯一能做的就是等。“他说过会回来,我信他,我得等着他。”可是,让贾爱臣没想到的是,她等来的是一纸烈士证。
丈夫虽然不在了,但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贾爱臣只能振作精神,带着丈夫之前的嘱咐继续过下去。即便日子过得再难,她都未曾动过改嫁的念头,就这样拉扯女儿长大。
贾爱臣老人今年刚好百岁,已是儿孙满堂,外孙女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人过着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对于如今的生活,贾爱臣总想着要是丈夫也能看到就好了。
多方合力送来“结婚照”
贾爱臣老人的女儿李香存曾在东营油田工作,今年已78岁,照顾母亲开始有些力不从心。目前,她陪着母亲住在朝城镇南王庄村,这个位于村东头的小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还种着各种时令蔬菜。7月27日,聊城、东营两地志愿者来到这里,把一幅李广武和贾爱臣的画像送到老人手中。
彭玉会家住东营广饶,是一位富有爱心的志愿者。2019年贾爱臣跟随李香存住在东营时,她在走访中了解到贾爱臣老人的感人故事,老人“守承诺、忠一生”的婚姻誓言令她动容。“当时,我经常去看望老人,得知老人有个为丈夫画像的心愿,便联系到家住浙江金华的叶庆华。”彭玉会说。叶庆华是“舍己救人模范军官”孟祥斌烈士的遗孀,多年来一直帮助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寻亲,和众多志愿者用画笔、文字留下“最可爱的人”的形象和故事,他们组织实施的“为百位烈士画像”大型公益活动受到广泛关注。
“画得像俺父亲不?”李香存凑近母亲耳畔大声询问。“像,像,画得挺像。”贾爱臣不住地点头,抚摸着画像的手颤抖着。
本次“为烈属圆梦 送烈士回家”活动是由东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广饶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特战救援聊城总队莘县特战救援公益服务中心、东营市红色记忆协会组织开展的。“李广武烈士的事迹及贾爱臣奶奶‘守承诺、忠一生’的婚姻誓言让人感动,我们要把他们的精神弘扬下去。”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潘怀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