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月霞(左)、庞桂菊在给老人理发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承斌
时值中伏,暑气炎炎。即便是在晚上,空气中依然浮动着燥热的气息。
7月30日晚,东昌府区闫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和以往一样热闹,有的人正在跳广场舞,有的人正带着孩子遛弯,还有的正在搞个人演唱直播。
和一旁的喧嚣相比,庞月霞和庞桂菊两人的爱心理发摊显得有些安静。一条凳子,一把推子,一张围布,这个理发摊虽然条件简陋,却吸引了很多人,尤以老人居多。
庞月霞和庞桂菊都是闫寺街道庞庄村人,两人辈分一样、关系较好,平日以姐妹相称。从今年5月4日起,每天晚上8时至9时,除了天气情况不允许,姐妹俩都会准时来到广场为老人免费理发。
7月30日晚上8时20分,记者赶到广场时,爱心理发摊旁已经有不少老人排起了队,庞桂菊正在认真而娴熟地为老人理发,庞月霞则在一旁帮衬着。随着推子上下翻飞、嗡嗡作响,没多大会儿,老人的头发便从凌乱毛糙变得整洁美观。庞桂菊把老人脖子、面部的头发茬子清理干净,落在自己身上的,则简单吹两下,紧接着开始为下一位老人理发。
“人多的时候我们两个干,现在一个人能忙得过来,我就没有插手。”性格相对比较活跃的庞月霞告诉记者,平均每天她们能为七八名老人理发,几乎每次来广场,老人们都会排队等待。
一名90岁的老人在理完发后,对庞月霞和庞桂菊姐妹俩伸出了大拇指:“人家都忙着跳舞、唱歌,你们什么都不图,每天都来免费给我们老人理发,这样的好心肠,真是很少有啊!”
“大多数人对我们都赞赏和支持,但是也有个别人说我们是‘傻瓜’,还说肯定有人给我们发工资。”对于这些评价,庞月霞、庞桂菊姐妹俩感到哭笑不得,但也只能一笑置之。事实上,她们两人都不是专业理发师,只是以前经常给家中老人理发,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说是一对草根组合。
因为家庭或婚姻变故,庞月霞和庞桂菊把自己当作“苦命人”。“生活的苦并没有让我们失去希望和信心,反而让我们愈挫愈勇,得到磨炼和成长,同时也让我们对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怀着一颗怜悯之心。现在村子里很多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留守老人、独居老人有很多,他们平时生活很节俭,舍不得花钱。我们免费理一次发就能给老人省七八块钱,这些钱能买十多个馒头,够他们吃好几天呢。”提起为何在广场为老人免费理发,庞月霞这样说道。庞庄村一些高龄老人不方便外出,她和庞桂菊就抽空去老人家里给老人理发、洗脚、洗袜子。
为了让更多老人来广场找她们免费理发,庞月霞在自己的“聊城二姐”抖音号上发布了一些相关视频,她们姐妹俩奉献爱心、关爱老人的正能量影响到了更多的人。说起现在最大的遗憾,庞月霞姐妹俩告诉记者,由于白天还要上班或开店,她们现在无法投入太多时间去做公益。她们希望以后有更多时间了,去敬老院给老人们理发,“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件事情,让大家感受爱、奉献爱,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情”。
记者手记
两个人,3个月,每天1小时。
庞月霞姐妹俩所做的事情,看似不大,其实却不容易。采访中记者得知,多年来,庞月霞还曾多次义务献血。
她们都需要为生活奔波,也曾饱尝生活艰辛,如今却将所有酸甜苦辣都变作甜,让身边的人感受被关爱的幸福。
她们用推子修剪了老人们的头发,同时也“修剪”了我们的内心——生活也许可以更简单些,去掉不必要的怀疑和冷漠,常怀一颗纯粹的感恩之心,每个人都能成为爱的信使。
这样的凡人善举,我们渴望再多些,也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它们终将汇聚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聊城的一股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