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达

秦立达正在为患者制作矫形鞋模具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8月1日上午,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嘉明院区儿童康复治疗室室长秦立达收到了患者易小龙(化名)发来的信息,从中,秦立达得知,8月底,学习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已经上大三的易小龙就要去实习了,即将成为一名“准医生”
跨越十几年,这对医患真实上演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聊城医生跨越1700公里为患者看病
四川省峨眉山市距离聊城大约有1700公里的距离,那里是易小龙的老家。
在秦立达的手机微信中,有一个脑瘫儿童康复志愿者群,那是他在2009年时建立的,易小龙是这个群里的一名患者。
7岁时,易小龙在山上玩耍时摔伤了头部,由于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留下了严重的脑外伤后遗症,下肢不能站立,在当地医院治疗一年没有明显效果。一次偶然的机会,易小龙的妈妈刘一美(化名)加入了秦立达建立的康复志愿者群,在群里,刘一美经常向秦立达咨询康复训练的问题,并每天按照秦立达的指导在家里给易小龙做康复训练。
2010年,易小龙一家到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康复治疗,训练效果很不错。但由于易小龙很不适应这里的饮食,加之易小龙的爸爸还要回去上班,训练了一个月后,易小龙一家回了四川老家。
易小龙虽然回去了,但秦立达对易小龙的训练并没有就此停止,他不仅每天义务为易小龙制订训练计划,还自掏腰包给他定制了一双质量上佳、价格不菲的矫形鞋,在秦立达的指导和帮助下,易小龙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2011年,秦立达到郑州儿童医院进修,“五一”期间医院放假,得知从郑州坐火车可以直达峨眉山市,一直对易小龙放心不下的秦立达坐上了开往峨眉山市的火车,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秦立达出现在了易小龙的家里。
给易小龙修理矫形鞋,自己画图找电气焊师傅制作了站立架,帮易小龙做康复训练……谈及那次探访,秦立达说,“和患者、家属这么多年都成朋友了,小龙走了之后我一直不放心,不知道他恢复得到底怎么样,就想过去看看。”
2012年春节,放心不下的秦立达再次踏上了去峨眉山市探望易小龙的旅途。得知易小龙后期还需要做手术,回到聊城后,秦立达又帮忙联系医院、资金,还把易小龙一家接到了自己的家里,直到他们租到合适的房子。
四川“小患者”走上学医之路
从孩童到少年,对于易小龙来说,秦立达早已不仅仅是一位热心的大夫,更像是他的亲人和良师益友。除了身体上的不适,生活中遇到问题,易小龙也都愿意跟秦立达分享,什么事都找他商量。
“秦大夫真的是一个特别热心的人,这些年,他不求任何回报地照顾、帮助孩子,如果没有他,我的孩子可能就站不起来了,他是我们家的恩人。”刘一美在电话中说,对秦立达,她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秦立达的一言一行也在影响着易小龙。2020年,19岁的易小龙成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大一的新生,“他也想穿白大褂,也想成为秦医生那样的人”,刘一美说。
对于易小龙走上学医这条路,秦立达觉得很欣慰,“曾经的患者,成了医学的后继人,有种很奇妙的感觉”。
多年的从医过程中,秦立达与很多患者成了朋友。秦立达的那些患者朋友都知道他是个热心人,遇到事情也都愿意找他。用自己的私家车接送患者、帮在康复科治疗的患者租房子……秦立达为患者做的这些事情,在他自己看来根本“不值一提”。
更难能可贵的是,秦立达几乎把节假日、公休时间都用在了自费走访天南地北的患者上,河北、北京、四川……近两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他不能出门走访外地的患者,就到冠县等地看望患者,为患者进行治疗。
工作之余,秦立达还喜欢发明创造,他发明的遥控式步态矫正器获得了国家新型实用矫正器专利。他经常带着矫正器材到福利院、社区看望残疾孩子,为一些患有脑瘫的孤儿进行一对一训练指导。
“做康复治疗有时候会很压抑,因为一旦患者被确诊为残疾,或许在医生的指导下,他能接近正常,但终究还是无法完全康复,所以我想尽力去帮他们,让他们的生活跟正常人近一点,再近一点。”工作十几年,秦立达和他治疗过的大部分患者和家属成了好朋友,逢年过节大家也会互相问候,“他们的笑容是我做一名好医生的最大动力。”秦立达说。
记者感言
医者仁心
德不近佛者,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一名好的医务工作者,应有精湛的医术,更应有医者的大爱。
记者采访时,秦立达正在帮患者制作矫形鞋模具,“叔叔给你变个魔术,一会儿就给你变出一双小鞋子”。6岁的欢欢(化名)乖乖地伸出小脚丫,“好啊,好啊,变出一双鞋子……”秦立达和患者相视一笑的画面,让人觉得很温暖。
在治疗室旁边的架子上,摆满了秦立达的获奖证书,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称号、山东“最美青工”称号、第二届全区道德模范光荣称号……他说,荣誉都是附加品,为患者做康复才是实实在在的。
秦立达的工作和生活里几乎都是患者,工作时间他在门诊,业余时间他在走访患者的路上,脚步踏遍了大江南北。一位山西大同的患者在给秦立达的信中写道:“之前我最大的愿望是实现单拐行走,在对我进行康复评估后,您说其实我可以解放双手,就把椅子拉到了离床边几步之遥的地方,没想到,我真的从椅子旁走到了床边,没人知道那短短的几步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医者仁心,悲悯常怀。作为医者,秦立达对患者怀有悲悯之心,他想让那些患者离正常生活近一点,再近一点,却也会因无力帮助那些重度残疾的患者而感到压抑;作为患者,易小龙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把秦立达视为良师益友。正是有了这“两心”,医患之间才谱写出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吕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