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善屯村俯瞰图
游客正在参观万善屯村村史馆
万善屯村村史馆
王普臣烈士之墓
本报记者 赵琦
本报通讯员 王振乾
村庄名字的来历就像一坛酒,醇酽而深厚,凝练着先辈的愿景。如村名一样,冠县万善乡万善屯村村民正义凛然、温厚纯朴、不屈不挠,村里的红色遗迹、红色事迹更是不胜枚举。在“善”的激发下,万善屯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红色村。
红色是万善屯村最炫目的符号。近年来,在万善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万善屯村为留住村落历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积极规划建设村史馆,挖掘整理革命先烈的红色故事,搜集从万善屯村走出去的名人志士的信息,通过图文并茂、实物展示的方式,记录村庄的发展变迁。今年6月底,万善屯村村史馆建成,这是万善乡第一个落成开展的村史馆,承载着历史和文化,是村民的精神家园。以村史馆为坐标,万善屯村的历史从纵深处扑面而来……
2500多年文脉传承
冉子是孔子的弟子,到冠县讲学时病逝并葬于当地。“为纪念这位客死在冠氏邑(今冠县)的圣贤,人们把冉子倒下的地方称作‘添病’(今田平村),祭奠冉子的地方称为‘孝子哭’,就是现在的孝子哭村,这些村庄都位于万善乡境内。”万善乡人民政府党委副书记郝小翠介绍。
万善屯村的文脉传承,跨越千年。村民受冉子文化的熏陶,崇尚文化、尊重知识。“1949年之前,万善屯村耕读并重。当时400余人的小村落有数家私塾,并出现了20余位书法家和珠算高手,有‘文化村’的美称。”万善屯村党支部书记王宗庆表示。
正因为尊师重教和良好的历史传承,万善屯村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和栋梁之材。1949年以后,万善屯村出过170位大学生,其中从事教育工作的有42人。此外,还有从事建筑设计、信息科技、航空航天、商贸流通、宣传文化等工作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各个战线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芳华。
“万善屯村有耕读并重的优良传统,不论穷富,家家都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上学。比如困难群众王树恩,哪怕生活条件艰苦,依旧努力供孩子上学。”孙晓静生于兹、长于兹,她在教坛上耕耘了30个春秋,她回忆:“村里一直流传着著名的文化人王介臣老人的故事,他学问高深,心地善良,张口就能编出对子,写出的墨宝神采动人。”
1000多年前的金戈铁马
万善屯村于西汉时建村,属魏郡馆陶县。冠县北馆陶镇的萧城,传说是辽宋战争期间,辽国萧太后为军事需要而筑。明《东昌府志》载,“萧城在县(馆陶)东南五里,宋景德元年,辽主殂,萧后摄国事,率其弟挞览侵澶渊,筑城于此,即歇马城”。打开地图,如今的万善屯村距离北陶镇不过8余公里,距离千年古城遗址萧城不到5公里,曾是辽太后萧银宗屯兵之地,又名“屯里村”。
传统社会中的人,安土重迁是常态,而在明朝永乐年间,王姓一族人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迁来万善屯村,足见此地灵秀。
明清时期,村四周有土围墙。抗日战争时期,土围墙重修,墙高2丈(1丈约合3.3米)5尺(1尺约合0.3米)、宽2丈,自卫队员能在上面站岗放哨巡逻。“村里另有官坑、官井等古迹。相传官坑、官井是辽国屯兵所用,官坑是官兵用来洗衣服的,官井有取水之用。”王宗庆表示。
通电、修路、挖水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文明的火光开始照进万善屯村。步入21世纪,村民们向着幸福生活迈进的愿景越来越强烈,他们开始通过发展农业,包括种植苹果树、樱桃树等,以增加村集体收入。后来,修建文化广场,天然气改造入户,栽种高标准绿化树……万善屯村跟着时代的步伐奋力向前。
100多年来革命星火不灭
革命的星火一直在万善屯燃烧。百年后,在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的社会氛围下,一批批党员干部、中小学生走进万善屯村、走进村史馆,缅怀一段段不可忘却的厚重记忆。
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共馆陶县委领导下,该村成立了农民协会,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万善乡是鲁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拥有数个红色革命村庄。其中,万善屯村是当时馆陶县党员数最多的村庄,先后有26人踊跃参加抗日救亡和敌后武装斗争,涌现出很多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和不屈不挠的英雄人物。
百年时光过去了,英烈的故事依旧在这片热土上传唱。1938年,经组织介绍,万善屯村村民王普臣参加了八路军129师新八旅(即冀南军区八旅二十三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他参加了百团大战,在战斗中为掩护首长转移,他的脸颊被子弹打穿,但仍坚持战斗。1942年2月,在清除冠县北部野马庄据点时,数名战士被敌人死死困住,为救战友,王普臣奋起反击,用手枪击毙七人后救出战友,但他深陷重围,负伤弹尽被俘,被敌人百般折磨。王普臣面对折磨毫无惧色,最后被敌人残忍杀害。
多人参加抗美援朝,书写了万善屯村动人心魄的革命篇章。王秀臣,一位巾帼英雄,在战争的硝烟中书写着自己的青春年华。“美国的飞机每天都来轰炸,一来就是一大群。有时候这一波刚轰炸完,还没来得及救起伤员,又一波飞机来了。”2020年,96岁的王秀臣曾经在一次党课中这样讲述,“这些年,党的好政策给我们带来了好生活,希望年轻同志珍惜,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万善屯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着宝贵的红色文化。”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王宗庆表示,“我们将深入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挖掘红色故事、开发红色研学旅游等系列工程,让红色精神在一代代人心中传承下去。同时挖掘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承接历史文脉,进一步擦亮‘文化村’的亮丽名片。”
(本版图片均为商景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