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6

秋风凉,粉条香 16,901 2022年08月15日

莘县 夏照强

秋风乍起,望着遥远的天空,我又思念起了故乡,地瓜粉条的香气开始弥漫,面前又浮现出父辈们制作地瓜粉条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20世纪80年代初的鲁西,地瓜是作为一种主粮来种植的。承包了土地的每家每户,都种有一亩到两亩地瓜。地瓜不挑土壤,产量又高,旱涝保收,到了秋天收获季节,家家户户庭院里都会堆起小山一样的地瓜。

保存地瓜有两种方式,一是把地瓜削成薄片,晾成地瓜干,直接放进屋内保存。另一种是在院子里挖一个深深的地窖,把收获的地瓜放在里面,可以保持一个冬季的新鲜。地瓜秧则等到干燥后,用铡刀铡成碎梗,是家畜们喜爱的过冬口粮。

那些个头小的、表皮有伤痕的、断成几截的地瓜,节约惯了的村民并不会随意扔掉,而是把它们集中在一块,加工成大家都喜欢的粉条。

制作粉条需要机器、场地和人力,一般都是四五家合作。

用柴油机带动的粉碎机是从别的地方借来的。把整块的地瓜倒进去,出来的就是地瓜渣。男女老少齐上阵,把地瓜渣接到大大小小的盆里、桶里,满了之后就快速跑到石头池子前,把地瓜渣丢进去。旁边早有两个强壮的男劳力等在那里,一人手里拿着根棍子使劲搅拌,一人往池子里不停地加清水,溢出的像豆浆一样的地瓜汁水通过一个帆布滤网后,流入一个四周铺满了塑料布的大坑里。地瓜被粉碎完了,大坑里的水也快满了,第一步任务也完成了。

一天过去,两天过去,池子里的水由浑浊变清澈,池子底部积了厚厚的白东西。第三天,第四天,开始有人拿着水瓢把上面的清水舀出,又过了两天,池子里一丁点儿水都看不到了,只留下一尺多厚摸起来光滑无比的地瓜淀粉。大人们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收集到若干个大缸里,抬到一间屋子里。放置一天后,就要进行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夯粉条。

夯粉条需要一口大铁锅,锅里面要有一直滚烫的开水,所以需要有人在灶台口不断添加木柴。一名壮实的年轻人,坐在锅台前的高木凳上,左手拿一个镂空的木勺,右手拿一把大木锤,像极了小人书上的“金刚”。

夯粉条开始了,旁边有人用铁铲往木勺里添满成块的透着湿气的地瓜淀粉,锅台前的人用木锤一下一下用力砸,木勺底下立即出现几条细长的线,这就是刚刚成形的粉条,粉条源源不断掉进锅中开水里。不大会儿,铁锅里变得热闹起来,就像一大群鱼在翻来滚去。一个人拿着根一米多长、拇指粗的木棍,往大铁锅里一搅一捞,粉条就如门帘般挂在木棍上,然后又有一个人把棍子上的这些粉条打理整齐后,拿到院子里,开始晾晒。

这些挂在木棍上的粉条需要晾晒一周左右,等到完全干透了、变硬了,才可以长久保存。挂在院子里的粉条组成了一片水晶森林,我们小孩子在其中来回穿梭,捡拾那些断掉的粉条吃,那些还没有完全风干的粉条,口感细腻,带着淡淡的甜味,可解一时之馋。

一周后,这些粉条变得又干又硬,大人们把上面的木棍抽走,把粉条分成几大捆,参与制作粉条的邻居们每家一捆,至此,粉条的制作才算尘埃落定。

这一天,母亲往往会杀一只公鸡(母鸡当时是宝贝,要留着下蛋),用新鲜的粉条,给全家做一锅香喷喷的“鸡肉炖粉条”。

现在,市场上满是便宜又可口、种类丰富的粉丝、粉条、粉皮,再也没有人花费几乎一个月的时间来做粉条了。但自制粉条已经留在我们的心里,犹如永远忘不了的故乡,伴随着母亲灶台前炊烟的香气,滋润着我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