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克锋
“从8月23日开始进入处暑节气,暑天将近结束,昼夜温差增大,阴气增,阳气减,容易出现秋乏。处暑时节,养生要注意适当多睡觉、多运动,饮食上宜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8月21日,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聊城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谷万里说。
处暑节气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人们的起居作息时间要作相应的调整,最主要的是保证良好的睡眠,不但可以消除疲劳,保护大脑,增强免疫力,还能促进发育,有利于美容。处暑节气后要做到早睡早起,尽量每天比夏季多睡一个小时,依然要保持午间小憩的习惯。
谷万里特别提醒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中提到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符合养生理念。
谷万里认为,处暑之后,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运动的时间适合选在早晚,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但要避免大量出汗,以免伤阳气和阴精。对于经常待在室内办公的人来说,可利用办公间隙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那么,处暑时节的饮食有什么讲究呢?谷万里说,应该适当多吃咸味食品和清热安神的食物,如荸荠、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要做到少食多餐。少食辛味食品,如葱、姜、蒜、韭菜、八角、茴香等。
处暑之后还要注意防暑祛湿,养护脾胃,可以适当吃一些健脾祛湿养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莲子、扁豆、冬瓜等。可以用百合、杏仁、赤小豆加少许白糖熬粥,有清肺火的功效。还可以用黄芪水加山药、粳米做成粥,晨起空腹食用,有补肺气的功效,适宜肺气虚、容易感冒的人群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