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秋云在无名山旁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克锋
“现在,我们这里叫无名山新村,由连海、孙堂、席庙、付庄、韩庄五个村庄合并而来,就是因为这里有一座山,叫无名山。”8月25日,聊城度假区于集镇连海村村民杜秋云指着一片玉米地说。
“山在哪里?”面前是一大片玉米地,记者看不到任何山的踪迹。“我带你去。”杜秋云热情地带记者走过一段杂草丛生的小路,走进一块玉米地,扒开泛黄的玉米秸仔细寻找。
“这不,在这里,这块石头就是无名山。”杜秋云指着露出地面仅有二三十厘米的一块灰色石头说,别看这个山小,名气可不小,不少外地人过来看,节日期间还有很多附近村庄的村民过来祭拜、祈福。
石头表面布满岁月的痕迹,棱角早已磨平,一侧写有“无名山”三个黑字。这座无名山看似与普通的石头无异,背后却有一段令人啧啧称奇的曲折传说。
聊城人任克溥是清顺治四年的进士,官至刑部侍郎,为官清正,敢于直言进谏,而且机智多谋,才智过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过六旬的任克溥因不满朝廷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落职回乡,在聊城筑绮园和敦睦堂,与家人团聚。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山东一带洪灾泛滥,良田被淹没,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许多人背井离乡,四处乞讨。然而官府无视灾民流离失所,依然强征皇粮税赋,百姓稍有怠慢,便遭酷刑毒打。一时间,民不聊生,怨声四起。
目睹此情此景,任克溥心如刀割,而面对现实却万般无奈。
当年夏天,康熙皇帝驾舟南巡,途经聊城。任克溥闻知,遂命人悄悄将一块巨石安放于连海村,并在周围百姓中传播民谣:“无名山占地千顷,牛耳洼万年不干。”
民谣很快传到康熙耳中,他便召见赋闲在家的任克溥问明究竟。为救百姓于水火,任克溥便将聊城百姓遭受水害之苦、民不聊生的实情一一陈述给康熙帝。康熙帝立即颁诏免除了山东一带的皇粮税赋,使百姓幸免于难。随后,任克溥也官复原职。
当地百姓认为是无名山给他们带来了吉祥,便把无名山当作神灵供奉,祈求祛病消灾、赐福保佑,自此无名山香火旺盛,前来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
那么,无名山究竟有多大呢?据连海村村民张学志介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人组织民工在无名山下深挖10余米,仍未见底。据此,有人分析,无名山可能是古代的巨大山石,在历代洪水泛滥淤积的作用下,沧海桑田,现在仅有一块石头露出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