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3

一家不断“上新”的博物馆 19,197 2022年09月26日

独具特色的葫芦作品

展览吸引众多学子

游客欣赏唐三彩

东昌府区博物馆新成员“大熊猫”

李燕 许洪霞


“东昌古城印记”“运河遗产土桥闸”“征途再现 初心永铸”“聊城首届古砚展”“精品货币展”……自开馆以来,东昌府区博物馆已举办20多场展览、100余次特色活动。

这里总会有惊喜。9月初,4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东昌府区博物馆安家;别具一格的剪纸展于9月19日开始筹备,将在“十一”假期和大家见面。


特色剪纸展“十一”假期亮相


近期到东昌府区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发现,这里又添了“新成员”。是的,4只黑白相间、活泼可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于9月初落户博物馆门前。

它们或坐或躺,有的在爬墙,有的在远眺,好一幅欢快的场面。几只“国宝”一亮相即吸引了游客的眼球,不少人争相跟它们合照留念。

“十一”假期马上到了,到东昌府区博物馆看展吧!“十一”期间,东昌府区博物馆将推出特色剪纸展。东昌剪纸是东昌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聊城民间的地方传统工艺品,早在汉、唐时期,妇女即有将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

东昌府区博物馆馆长于中胜介绍,该馆之前也做过关于剪纸的展览,以往的剪纸多采用红色纸张为主基调,剪出花鸟虫鱼、吉祥瑞兽、吉语花样等各种图案。本次展览的剪纸作品则突破传统,采用老报纸、宣纸等作为创作载体,人们可以欣赏不一样的剪纸风采。


专题展览点燃观众激情


随着社会知晓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博物馆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东昌府区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今年以来举办了聊城古代历史展、唐代出土文物展和聊城考古五十年成果展等多项独具特色的展览和活动。

聊城作为黄河文化以及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明珠,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势。聊城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随着城市建设的开展,陆续在董桥、绳张、大胡、付大门等村发现隋唐五代时期的古墓葬,出土了一批同时期的文物,其中不乏精美的器物。为了让大家更充分地了解这段历史,东昌府区博物馆举办了“聊城出土唐代文物展”,共展出三彩炉、青铜镜、碗、钵、瓶、执壶、盏托、灯盏、罐、盆、铜钱、陶器标本等文物50余件,并运用图片的形式再现了考古发掘现场。

今年4月,长达8米的“聊城古代史概要”展览墙在博物馆院内和观众见面,展览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5000多岁的聊城的文明发祥、政区沿革、历史遗存和文脉延续,让游客特别是本地游客知道了“我从哪里来”“聊城的昨天是什么样”。

6月份,“‘铲’释鲁西文明——聊城考古五十年成果展”在东昌府区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共分遗址探源、古墓寻踪、运河遗存、古城变迁、接力前行五个部分,主要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1972年至2022年五十年间聊城地区考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旨在通过呈现聊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激扬文化自信,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暑期前来参观的学生小赵高兴地说:“原来聊城有这么多‘宝贝’,作为聊城人,我很自豪!”

部分展览还在持续进行中,由于展览反响好,聊城各县(市、区)文博系统工作人员都力邀展览去当地“做客”。于中胜表示,接下来,博物馆将制作流动展牌,在各县(市、区)和中小学校流动展出。


借助“文旅兴市”不断创新


东昌府区博物馆的前身是道署西街老粮库。老粮库建于1948年,占地面积4867平方米,外墙上至今仍保留着毛泽东主席的“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

为留住时代记忆,东昌府区博物馆推出老粮库活化利用展,通过老粮库改造前后的对比,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激发文化认同。展出期间,一些曾在老粮库工作的职工专门前去参观。看到老粮库被保留下来,并且保护得这么好,他们都非常激动和感慨,纷纷合影留念,还把自己保存的粮票捐献出来,丰富了馆藏和展览内容。80多岁的郑先生在子女的陪同下来到这里,摸着粮库的青砖外墙动情地说:“我的半辈子都是在粮库度过的,老粮库见证了我的青年和中年,看到它被保护得这么好,真的从心底里感谢党和政府!”

东昌府区博物馆是聊城市仅有的两个国家二级馆之一,青砖灰瓦,古香古色,是聊城文物活化利用的典范,在历史文化名城检查和省市级检查中,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认可,被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国文物报》转载推广,并于今年被评为山东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优秀示范案例。

借助“文旅兴市,融合发展”的东风,东昌府区博物馆不断进行文化传承创新,做好文物展览与考古工作的结合。于中胜介绍,东昌府区博物馆深入挖掘聊城本地优秀人文资源,目前正在进行数字博物馆建设,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校、中小学、中职高职高等学校、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合作交流,加强与私人藏家合作和馆际交流,通过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文创产业,实现博物馆的整体提升,为聊城文旅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本文为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东昌府区博物馆文化传承创新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版图片均为张目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