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晓磊
10月10日,“熊猫血”产妇晓晓(化名)要从聊城市中心医院出院了,想起这次生孩子的经历,晓晓仍心有余悸,“好在有惊无险,在医生的精心治疗和照顾下,宝宝得到及时救治,最终化险为夷”。
10月2日,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聊城市中心医院儿科响起,“有一个出生9小时,中度黄疸考虑Rh溶血的新生儿,急需转院救治”。放下电话,儿科的医护人员立即进入“备战”状态,蓝光灯、输血泵、心电监护仪、急救物品……医护人员紧张有序地做好了抢救准备,他们深知Rh溶血对于一个出生仅9小时的新生儿意味着什么。
新生儿被送到聊城市中心医院后,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通过绿色通道到达新生儿监护室。儿科主任医师杨爱琳马上对患儿进行了检查,患儿皮肤已经出现黄染,并且伴有新生儿呼吸衰竭。“立即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治疗!”杨爱琳当机立断,随着气管插管插入的瞬间,鲜红色血性分泌物涌出气管插管,孩子出现了肺出血,“连接呼吸机,增加压力,清理呼吸道,应用止血药”,杨爱琳沉着冷静地下达着一系列医嘱,护士配合默契,迅速予以执行,患儿小小的躯体上插满了监护设备,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不敢有一丝懈怠,时刻盯紧各项指标。经过紧张抢救,患儿的肺出血终于止住了,呼吸逐渐好转,医护人员这才松了一口气。
“患儿出生后9小时即出现皮肤黄染,且妈妈是罕见的‘熊猫血’,所以我们高度怀疑存在溶血,立即安排了蓝光照射,并完善新生儿溶血试验,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判断。”谈起抢救过程,杨爱琳仍觉得很凶险。
“Rh(D)溶血合并肺出血,这种情况死亡率很高,不过好在这次有惊无险。”杨爱琳欣慰地笑了笑。
杨爱琳透露,新生儿溶血是因为产妇和胎儿的血型不同,妈妈体内的抗体有可能攻击宝宝的红细胞,造成宝宝的红细胞被破坏。但“熊猫血”妈妈生下的宝宝,并不是一定会发生溶血,只是溶血的可能性会比别的新生儿大一些,所以需要妈妈们多留心,孕期要注意检测抗D抗体,指标异常的话要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