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给参观者讲解那段悲壮激越的历史
                        《绝地防线》剧照
                        苏村烈士陵园内的纪念碑
文/图 本报记者 赵艳君
苏村,莘县张寨镇南部的一个村子。
81年前,一场悲壮惨烈的战斗在这里打响。我八路军以130多人的兵力,牵制10倍于己的敌人。最终,126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仅8人生还。
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抗日丰碑。
硝烟散尽,山河安宁的今天,苏村烈士陵园内,纪念碑巍然耸立,烈士墓静默无言,纪念馆内陈列的马灯、手榴弹、枪支、书信等革命文物,无言诉说着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过往。
一座丰碑忆英雄
10月的天空,蓝得纯净而深沉。蓝天下,苏村烈士陵园内的纪念碑更显庄严肃穆。
“抗战烈士千古。”20世纪90年代,革命先辈赵健民为苏村阻击战牺牲的烈士刻碑纪念。
“1941年1月18日,为掩护鲁西党政军首脑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三旅特务三营营长钟铭新率九、十两个连在苏村阻击敌人,我部指战员用血肉之躯阻击了10倍于己的日军陆空联合进攻,毙敌300余人,完成了掩护任务。我八路军126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仅8人生还。”说起那段历史和那些顶天立地的英雄,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陈亮的声音从激昂有力变得沉痛悲伤。
这场阻击战中,身先士卒的鲁西军区直属政治处主任邱如发,牺牲在激烈的巷战中;参加过长征的钟铭新,右臂和腹部负伤,肠子流了出来,坚持指挥战斗,再次负伤后,他挣扎着从牺牲的战士身边捡起手榴弹,与围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还有身负重伤不能行走的九连二排排长刘勇,将几颗手榴弹掖在腰间,然后爬到阵地前沿的通道口,横卧在那里,待敌人来到跟前时将手榴弹拉响,与日军同归于尽;十连指导员严海元,端着机枪爬上房顶向日军扫射,被日军击中从房顶上跌落下来时,怀中还紧紧抱着那挺机枪。
“寒冬流尽战友血,浇得今日百花奇。”这是当年苏村阻击战幸存者秦昌银,在祭奠战友时含泪写下的诗句。
苏村阻击战壮烈牺牲的126名指战员中的每一位,都值得后辈永远铭记和敬仰。
三座坟茔埋忠骨
烈士陵园纪念馆内,有一个造型别致的五角形窗户,透过它,可以看到126名指战员的三座合葬墓。“日军撤退后,牺牲的烈士被当地群众合葬于此,建了三座土坟,如今,它们被就地改造成三座不同墓形的烈士公墓。”参观者在陈亮的指引下望去,每个人眼里都多了一份崇敬。
一段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也在她的讲述中鲜活了起来。
1941年1月,侵华日军在鲁西平原进行多兵种联合的冬季大扫荡,鲁西军区司令员杨勇命令特务三营的营部及第九、十两个连队组成对日军的阻击部队,在苏村对敌施行阻击,以掩护党政机关及大部队的转移。
1月17日9时左右,6辆满载日军的汽车向苏村方向驶来。当敌人距我军前沿工事只有100多米时,钟铭新一声令下,机、步枪一齐开火,枪声压过了敌军汽车的引擎声,不少日军中弹后从车上栽下来。很快,敌人的后续增援部队赶到,200多名日军在几十挺机枪和小炮的掩护下蜂拥而至,我九、十两连战士同时施展火力将其击退。日军锐气受挫,藏在汽车后面久久不敢反击。
上午11时,战斗再次打响,敌人主攻目标仍是九连阵地,但最终被顶了回去。
中午,敌人已对苏村的四面进行了包围,并用重机枪封锁了通往苏村的所有路口,后集中轻重武器向我军阵地发起全面进攻。三营指战员个个视死如归,与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二排长刘勇、营长钟铭新、十连指导员严海元相继壮烈牺牲。
战斗进行到下午4时许,我方只剩下50多人,仍在顽强抵抗。敌人无奈,开始施放毒气。毒气呛得战士们剧烈咳嗽,十分痛苦。他们找来湿毛巾包着肥皂沫、大蒜渣捂住口鼻,继续战斗。
大约一个小时后,只剩下10多个战士没被毒气熏倒,大家转移到苏村西北角一间旧房子里。战士开枪消灭2人后,剩下的敌人将手榴弹和毒气弹一起往院里投。屋内的战士不幸落入敌手。敌人将被俘的战士拉到院子里,待战士们冻醒后便审问军区机关的去向。敌人半天都没能得到想要的信息,气急败坏地用刺刀向战士们身上猛刺,他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
下午6时许,日军撤退后,苏村群众在清理战士遗骸时发现有几位战士胸口还有热气,便紧急包扎抢救,后抬进地窖隐藏起来。这场战斗,我部队只有8人得以存活。
一部电影励后人
“在这部网络电影里,我看到了《亮剑》的水准。”电影《绝地防线》上线网络平台后,一名网友在娱评中写下这样一句话。
作为聊城市首部红色题材电影,《绝地防线》全程在聊城取景,再现苏村阻击战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电影邀请多位影视明星参演,当地群众近万人次参与了实景拍摄,制作精良、场面震撼、还原度高,生动展现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除了线上热映,线下,聊城市各级各部门也纷纷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等群体收看,弘扬革命老区精神,传承爱国情怀。
“126位铁骨铮铮的战士用短暂的青春,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们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莘县张寨镇副镇长张华军说,这部电影是一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材,成为激励全镇人民不断前行、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
“126名烈士不畏牺牲的精神,给苏村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播下了革命火种。”张华军表示,依托莘县红色苏村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这一平台,通过“党建+”,张寨镇实现无公害韭菜、奇异果、阳光玫瑰葡萄等特色产品网上销售,拓宽了致富渠道,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