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鞠圣娇
“宋主任,过年我又吃上饺子了,可真香!”2月15日上午,76岁的市民李发忠(化名)到聊城市肿瘤医院胸外科复诊,见到科室主任宋庆平,他十分激动。
2022年10月,李发忠连续一个月“吃饭不顺溜”,四处求医,最终被确诊为食管癌。但因为病变范围大、位置靠上,需要切除大部分食管。最后,李发忠找到了宋庆平,宋庆平询问了他的病情,仔细查看了李发忠的影像学资料,判断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病变。
“这名患者的食管病变位置范围大,与周围器官关系密切,需要切除大部分食管,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如果不切除肿瘤,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术前,宋庆平带领团队详细研究了治疗方案,决定采用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这是治疗胸上段食管癌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指的是通过开放或微创的方式在患者的颈部、胸部及腹部各切一个切口将肿瘤切除,效果相对彻底,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同时,该技术从人体侧面进刀,无需切开、撑开肋骨,有利于患者恢复。
手术如期开始。由于李发忠的肿瘤瘤体较大,宋庆平和团队成员确定病变位置后,先游离切除了李发忠的胸段食管,随后通过腹部切口游离切除一部分胃组织使其成为管状胃,再将管状胃的上口与保留在人体中的食管下口进行吻合,这样患者手术后还能自主进食。手术持续了3个多小时。
回到病房的李发忠感觉很不错:“宋主任救了我一命。”
然而,就在手术后第三天下午5时左右,正在巡视病房的护士发现李发忠有些不对劲,看上去十分急躁,急忙喊来正在会诊的宋庆平。当时,李发忠大汗淋漓、呼吸急促、烦躁不安,高压高达160—170mmHg,血氧饱和度一直在下降。
“不好!可能是肺栓塞,得赶紧抢救。”宋庆平一边联系重症监护室做好呼吸支持的准备,一边与医护人员转运李发忠。宋庆平的直觉是正确的,经过一系列检查,晚上8时,用完溶栓药的李发忠血氧饱和度恢复了正常,胸闷气短的情况得以缓解。10天后,李发忠又转回胸外科进行后续治疗。“宋主任真厉害,两次救了我,真是我的救命恩人。”李发忠见到宋庆平很感激。
罹患癌症又遭遇肺栓塞,李发忠很不幸。肺栓塞是一种少见的术后并发症,李发忠术后需要长期卧床,就有可能导致下肢血液形成栓子,栓子一旦脱落,随血液运动到肺部,就可能导致肺栓塞。而李发忠又是幸运的,因为每延误一分钟,肺栓塞的抢救成功率就会下降10%,医护人员及时识别出了他的病症并进行了有效抢救,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李发忠很信任我们,求生欲望也很强,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了他的康复。”宋庆平希望越来越多的市民认识到上消化道早癌筛查的重要性,该方法能及早了解上消化道有无肿瘤生长,早发现,早干预,及早采取措施,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