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5

健康消费助力消费升级,本报提醒—— 健康消费更要明白消费 28,618 2023年02月28日

本报记者 鞠圣娇

“有啥别有病,缺啥别缺健康”“买了药,放着不吃也安心”……记者调查发现,受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也更愿意为自己的健康花钱了。

一些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人们在保健食品、健康管理、健康器材、线上问诊服务等方面的支出日益增加。如来自京东的统计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京东有1700多个营养保健品牌成交额同比翻倍。然而,这些钱都花到对的地方了吗?记者调查发现,市民在健康消费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购买物品不能只看宣传

新手妈妈张菲为孩子的辅食操碎了心,儿童酱油、儿童专用盐、婴儿辅食……商家或者朋友推荐的,只要标着儿童专用,无论价格高低,她都想买来试一试。

“孩子才能吃多少东西,要吃就得吃最好的”是张菲为孩子花钱的理由。有些商家就是利用这种想法,在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时故弄玄虚,使普通产品摇身一变,成为某类人群专用产品,借此抬高价格。以儿童酱油为例,大多数儿童酱油以低钠、少盐为卖点,价格要比普通酱油高。但我国并未出台有关儿童酱油的行业标准,有些儿童酱油的钠含量比普通酱油还高,并不适合孩子食用。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提高,不少商家生产食品时开始注重减糖、减盐、减油、减添加剂,一些饮料、食品以“不添加蔗糖”“零能量”为卖点吸引消费者。然而,“不添加蔗糖”并不意味着不含有糖,可能使用了代糖。

别等出现不适再健康体检

有市民“阳康”后出现了一些不适症状,针对此类情况,春节前后,我市不少医院推出了“阳康”体检套餐,包括双肺低剂量螺旋CT平扫、心电图、心脏彩超等项目,对肺部和心脏的健康情况进行检查。

“今年体检的人比往年明显增多,而且很多群众都是自费体检。”在采访中,不少医院的体检中心负责人表示。记者调查发现,在体检方面,市民态度差异明显。有的市民抱着“既然要体检,就多查几个项目”的态度,选择更全面的体检套餐。还有的市民因为平时没有不适感,感觉没必要体检。实际上,许多疾病在早期都没有明显症状,但通过体检可以发现早期病变,比如可以通过胃肠镜进行食管、胃、肠道早期癌症筛查。

线上就医选择有资质的医生

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市民因为不方便就医,开始尝试线上健康服务方式,对其认可度不断提升。我市开设了8家互联网医院,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优势,方便市民线上问诊。截至目前,我市有在线医疗机构41家,入驻专家1862名,累计接诊43829人次。

记者注意到,线上健康平台的专家亦是鱼龙混杂。有些微信群里还有不少主动教你如何用药、护理的热心专家。对此,有市民心存疑问,这些专家真的能治病吗?他们分享的内容,是否会对健康无益甚至有害?因此,本报建议市民在选择线上健康服务时,更应该擦亮眼睛,选择有正规资质的医生,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诊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