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3

正在消失的老行当 王健:46年“斤斤计较”一杆秤 34,241 2023年07月04日

检测精准度

划分刻度

精心选材

钻孔打眼

手工镶星

文/图 本报通讯员 张振祥

随着社会发展,电子产品的冲击让流传了几千年的手工杆秤走到了“生命终点”。“快10年了,没再做过一杆秤,我可能是最后一代做杆秤的了。”7月2日,56岁的杆秤匠人王健感叹道。

王健的杆秤铺在高唐县清平镇上。他10岁时拜临清一名制秤匠为师,学得制秤手艺,如今从事这一行当已46年了。

“杆秤要用硬木来做,密度高,不容易变形,咱本地大多都选用枣木。”说起杆秤,王健如数家珍。从划分刻度、钻孔打眼到打蜡磨光……制作一杆秤,要经过20多道工序,需要耐心和细心。制秤是良心活,做称时如果铜皮或铝皮包得松一点,前后会稍许滑动,秤就不准了。有公平的心,才能做出精准的秤。

因为对做秤有着一种特殊感情,在不做秤的这几年里,王健把之前做好的杆秤相继处理了,只留下一杆能称重150公斤、长一米半、手腕粗细、两头用铜片包裹、挂着钢制秤钩的大秤,给自己留个念想。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贸市场的兴旺,杆秤一度很受欢迎,王健每天能卖十几杆。但现在,商家都用上了电子秤,杆秤已被时代淘汰了。

据王健介绍,自从电子秤替代了杆秤,他又学会了维修电子秤,现在他的秤铺之所以还叫杆秤铺,除了靠卖电子秤和维修电子秤维持生计外,最主要的还是丢不下心中那杆秤,难以割舍这46年制作杆秤的情结。

(部分图片为早期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