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3

一座馆驿桥 半部运河史 34,586 2023年07月11日

馆驿桥下面的桥洞

馆驿口巷的车辙石

文/图 本报记者 马永伟

陈洪运的早上是在馆驿口巷和馆驿桥的往返中度过的。

踩着街巷的车辙石,从南巷口拐向运河西岸,步行50米后再踏上馆驿桥,在桥那头买了烧饼、油条和豆浆。在巷子里住了25年,今年70岁的陈洪运已记不清这是多少次重复这样的日子了。

数百年来,馆驿口巷和馆驿桥见证和沉淀了运河沿岸无数人家平凡的日子,磨砺着时光,惊艳着岁月,镌刻着往事。

一座桥、两个码头和八大会馆

在聊城城区过闸口桥往南,沿运河西岸的大码头街蜿蜒前行不到百米,一座石桥跃入眼帘,它古朴端庄、肃穆凝重。不时有机动车驶过,轮胎碾过石板路,一阵阵“吱吱呀呀”的响声,让这座运河穿城而过的古城奏出低沉却悠长的旋律。

石桥南侧悬挂的“城市桥梁信息牌”显示,它叫电厂桥,全长40米,为空腹式圬工桥。石桥有五拱,中间一大拱,两侧各有两个小拱。根据2014年7月公示的《聊城市城区桥梁名称规划》(草案),石桥还有一个厚重典雅的名字——馆驿桥。

馆驿桥一头挑起大码头街和东关街,一头连着龙山西街。绿树掩映下,京杭大运河在桥下昼夜奔流、生生不息。

明清时期漕运兴盛,聊城以其“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的地理优势,被誉为“江北一都会”,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建造联乡谊、通商情、祀神明、树商德的同乡或同业会馆,成为当时盛况。”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副会长耿振军告诉记者,“当时东昌府共有会馆20余处,规模较大的有八处,号称“八大会馆”,分别是赣江会馆、太汾公所、江西会馆、杭州会馆、苏州会馆、山陕会馆、武林会馆、绍余公所。久负盛名的山陕会馆以及苏州会馆遗址就在如今的馆驿桥不远处。”

资料显示,苏州会馆由在聊姑苏客商集资兴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会馆主要建筑包括大门、戏台和正堂等,整体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建筑精美,承载着聊城会馆文化和商业文明的历史记忆。遗憾的是,该会馆目前已成为遗址。

馆驿桥的南北两侧分别是运河大码头和小码头,目前分别建有大码头和小码头遗址公园。运河大码头始建于元代,是明清时期大运河上重要漕运码头之一,又称崇武驿码头。码头长38.5米,平面呈“巨”字形,设卸货平台两处,左右有上下台阶。清康熙、乾隆皇帝南巡驻跸聊城,均曾在此登岸。小码头原为商贾码头,始建于元末,平面呈“凹”形,沿运河长12.75米,凹槽长7米,用以停泊船只、装卸货物。凹槽左右有石砌台阶,台阶最上层青石上有圆形穿孔,为系舟船缆绳之用。

“有码头必有馆驿。崇武驿是明清时军政和马政人员休息的一个驿站,驿站比较大。”耿振军说,“因为桥的周边既有会馆又有驿站,所以才有了‘馆驿桥’之名。馆驿桥承载的是聊城运河商贸昌盛繁荣的历史。”

一条街、一口古井和几十户人家

7月6日,吃完早饭的陈洪运像往常一样在馆驿口巷里散步。巷子宽约3米,长约70米,不时传来邻居匆忙的脚步声、孩童欢快的笑声,间或几声细碎短促的犬吠。

馆驿口巷南至大码头街和大运河,北连东关街。附近的大码头之前被称为“崇武渡”,明清运河漕运鼎盛时,这一带行船很多,首尾相连,此景被誉为“崇武连樯”,为“东昌八景”之一。馆驿口巷南头右拐20米左右,即可到达“崇武渡”大码头。此街巷为聊城古城唯一保留车辙石的街巷。

“馆驿口巷现在比较窄,以前比较宽。明清时聊城的货物通过这条街巷运往大码头和小码头,装船后通过大运河‘走南闯北’,去往大运河串联起的每一个地方。”耿振军介绍说。

“住在这条街上的有65户居民,差不多有一半是老户,相互之间都比较熟悉了。”在这条街巷住了25年,陈洪运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最让他挂怀的,是现在已经湮没的一口古井。

“古井位于运河西侧,当时附近居民都在这里取水。因为居民经年累月用井绳打水,井沿的石头上,有一道深深的勒痕。”时隔二十余年,陈洪运的记忆依然鲜活,“大约20年前,这口古井被填埋了,令人叹息。”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馆驿桥承载的那些往事和往昔,如奔流不息的运河水,贯通古今,徒留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