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栋
向东,你下星期来时,把你爸爸的录音机拿来,再拿些唱戏的片子,给我放上一天,让我听个够。
姥娘对我说这些话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教学需要,学校里给教英语的父亲配置了一台录音机。周末,父亲就把它带回家。父亲喜欢听戏,买了一些戏曲磁带,有河北棒子《陈三两》《辕门斩子》等。姥娘也是戏迷,我要去探望她,她就提出这样的要求。
我答应了姥娘。至于放了哪些节目,我忘了。姥娘过了一回戏瘾。过后她很兴奋地对我说:“那天听了你放的戏,过了好几天,耳朵里还嗡嗡嗡地响着那些曲调。”姥娘没有文化,不会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表达她的感受,但那些唱腔,对姥娘来说,就是如此。
姥娘爱听戏看戏。这似乎是她唯一的精神生活。她有一台很笨拙的收音机,好像是“红灯”牌的,她主要用来听戏。有一次,她对我说,这个戏匣子“老”了,以前老多戏,现在听不到了。她老人家哪里知道,不是戏匣子老了,而是电台的节目比以前丰富了,占用了戏曲的时间。
姥娘曾给年幼的我,讲戏曲里的王宝钏。她说王宝钏守寒窑,守了十八年,得吃多少苦呀,她多有精神头呀。好歹盼来了薛平贵,当了娘娘,也算没有白吃苦。少不更事的我,体会不到姥娘的感叹。长大以后,听大姨给我讲述姥娘一生的艰辛,我才明白,姥娘说王宝钏,也是在说自己呢。姥娘39岁守寡,含辛茹苦把自己的6个儿女拉扯大。她跟王宝钏一样,都是生性刚强。可是,王宝钏独自生活,姥娘则要拖家带口,艰难困顿比王宝钏多得多。这个小脚老太太,用柔弱的身躯,坚强的品格,支撑起一个家庭,直到儿女们成家立业。
1999年冬,姥娘仙逝,享年80岁。从那以后,我买了影碟机和一摞戏曲光盘,有河北梆子《蝴蝶杯》《窦娥冤》《牧羊卷》《三上轿》、京剧《锁麟囊》《凤还巢》《铁弓缘》等。我一边看戏,一边想着姥娘。如果姥娘还在,该多好!我会陪着她老人家看戏,给她讲解戏里戏外的故事,让她过足戏瘾。可是,姥娘早已不在了……我的心在隐隐作痛。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尽孝,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