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门成了张久宾学习的“黑板”
张久宾在用下巴敲击手机屏幕
□文/图 本报通讯员 翠薇
最近,张久宾刚完成一部话剧剧本《烛心》,17400多字,在文学圈里传开了,大家都夸赞他:“他每写一个字都很吃力,写这么多字不知耗费了多少精力,太厉害了!”
张久宾,莘县柿子园镇曾桥村人,1989年出生。他3个月大时,被查出患有重度脑瘫。父母多方奔走为他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他手脚畸形,口齿含混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全靠父母照顾。即使农忙时,父母也要在家里留一个人,陪着他。
虽然身体残疾,但看着村里的同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张久宾非常羡慕。看着他羡慕的眼神,父母非常心疼,背地里常常偷偷抹眼泪,但还勉强挤出笑容安慰他,并买来粉笔、字典、词典、拼音字母表,在家里教他读书识字。张久宾家的屋门背后,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字和汉字,都是家人为了教他认字写上去的。13岁时,张久宾认识了一些字,慢慢喜欢上了阅读,碰到哪个字不认识或者不懂意思,他就查字典。他把字典的皮都翻烂了,书页也卷了进去。
由于执着、好学,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张久宾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慢慢地能读长篇小说了。阅读把他带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每当他认认真真地读完一篇文章时,都感觉有一种沉甸甸的收获。他读过《围城》《活着》《门第》《纸婚》等书,目前还在逐渐增加,虽然身体残疾,但他希望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张久宾说,他最喜欢的书,是当代女作家九夜茴创作的长篇小说《匆匆那年》,这本书带给他很多美好的想象。
读书,让张久宾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阳光。他坐在家里一把专用的椅子上,用鼻尖翻书,用鼻尖敲击手机屏幕打字、发微信。望着院子上方蔚蓝的天空,看微风晃动着碧绿的树叶,听着蝉儿高声歌唱,虽然行动不便,但他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他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
随着阅读的加深,深度思考的能力越来越强,张久宾有了写作的欲望,脑海里时不时有涌动的文字想要冒出来。2015年,张久宾开始尝试写作,双手不听使唤,他就用鼻尖和下巴敲击键盘,有时敲一首小诗就需要多半天的时间。刚开始用手机写作时,他用的是一部老人机,鼻尖和下巴敲击不动键盘时,他就用右手紧紧攥着一根筷子捣键盘,后来手机都被他捣得脱色、掉漆了。
“虽然我没有健康的身体、俊秀的相貌……但我不气馁。我有一颗快乐的心,拨开生命最精彩的云彩。”这首诗,像是张久宾对生命的呐喊,他用超越常人的毅力,证明自己同样可以活出精彩。
如今,张久宾已经创作了800余首诗歌。不少诗歌、散文在《聊城日报》《聊城晚报》《山东商报》等报纸上发表。此外,他还在多个公众号上发表过诗歌。张久宾说,他整理了一下自己写的诗歌,细心的姐姐帮他打印了出来,有厚厚的一本。他期待有一天能将诗出版,诗集的名字叫《左是期待,右是遗忘》。
张久宾家堂屋的墙画上印着一副对联,是他自己写的。“岁月悠悠分乾坤,昼霄慎慎可莲心”,两行竖排的红色大字,衬托得那幅山水画更加清雅。画上莲花盛开,仿佛他纯净的眼神和坦然的心境,叶藏清香,莲不染尘。张久宾家的影壁墙上有一副对联“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也是他写的,从这副对联中可以看出他心境的旷达和豁然。
张久宾身残志坚的事迹被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等媒体多次报道,获得“最美聊城人”称号。他还加入了聊城市作协。
张久宾痴迷写作,只要想写了,无论花费多少精力,都要认真写下去。他写《烛心》那段时间,经常夜里两三点了房间里还亮着灯,他不是望着房顶思考,就是在看书。他希望有一天这部话剧能搬上舞台,指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到边远山区为那里的孩子传授知识,让更多的山区孩子摆脱心灵上的贫穷。
张久宾很有爱心。疫情防控时期,村里组织捐款,他也捐了100元。村主任看见他的名字,称赞他思想觉悟高,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心里还装着别人,并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号召村民向他学习。张久宾捐款的事情在村里传开了,乡亲们纷纷称赞。
过年时,在外地工作的村里人回来后,到张久宾家里拜年,都说在报纸、电视上看到了报道他身残志坚事迹的新闻。大家都佩服张久宾,纷纷加他的微信,转发他的作品。
张久宾家肃静的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枝头硕果累累,带来了活力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