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梅在给张树成理发
文/图 本报记者 赵艳君
7月24日,高温天气依旧。一早,张秀梅和儿子打了个招呼后,就骑车到田间地头转了一圈。玉米长势很好,地里的杂草也基本清理干净,她的心情瞬间变得舒畅起来。
53岁的张秀梅,是东阿县牛角店镇旗杆刘村村民。照顾83岁的婆婆、62岁的聋哑大伯哥、14岁的儿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回到婆婆的小院,老人还没起床。这几天婆婆腰疼的老毛病又犯了,张秀梅给她换上一贴膏药后,就忙着收拾家务、准备早饭。一切收拾停当后,看到孩子的大伯张树成头发又长了许多,张秀梅从橱柜里拿出理发器,三下五除二给他理得干干净净,然后又一点点帮他清除衣领上的碎头发。
张树成身患残疾,一生未婚,无儿无女,是政府认定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所谓供养特困人员,即城市“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是困难群众中最弱势的群体,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供养方式。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政府按照方便服务等原则,经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本人同意,委托其亲友、邻里或村(居)民委员会对其进行照料。
因为深知张秀梅的细心和善良,村里的干部和牛角店镇民政部门一致同意,将她作为张树成的照护人。今年6月份,山东省民政厅公布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最美照护人”评审名单,张秀梅成功入选。本次评选活动,我市仅两人获此殊荣。
说起大伯哥,张秀梅笑着讲述了一件往事。她说,几年前,因为生活需要,她和婆婆打算卖掉家里养的一头小牛,张树成却不同意。“我哥经常喂它,可能有了感情,所以,买主来了之后,他死活不让人家牵走。我过去拦着他,还被他打了一拳。”说到这里,她笑着看向婆婆,而老人则心疼地说:“这几年,真是委屈你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呢?张秀梅叹了口气轻声说,她咬牙坚持挺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兑现给丈夫的一个承诺。
十年前,张秀梅的公公因病去世。两年后,她丈夫又因白血病离世,留给张秀梅的是十几万元的债务和同一个屋檐下的“老弱病残”。如今,再提及8年前丈夫临终前的情景,这个坚强的女人,依然禁不住泪水涟涟。
“他离开的时候,一直牵挂着这一家老小,我知道他放心不下……”张秀梅一边用毛巾擦着眼泪,一边看向婆婆说,她明白丈夫的不舍,她答应过他,会尽全力照顾老人和孩子,以及身有残疾的大伯哥。
“这是我对他的承诺,我一定会替他尽孝。”面对其他人善意的劝说,张秀梅拒绝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她说,自己在这个家里生活了那么久,已经深深地融入这个家庭,哪一个人她都无法割舍。
让张秀梅颇为欣慰的是,自己出嫁的女儿,对奶奶和大伯也极为孝顺。“女儿每次回来,都会给她大伯洗洗头发、刮刮胡子,换件新衣服,从头到脚打扮一新。刚刚用的那个理发器,就是闺女买来的。”张秀梅说。
“你看,那是孙女给我买的衣服,短袖就有好几件,花花绿绿的,多好看。村里的那些老姊妹,可眼馋了。”见张秀梅提起女儿,婆婆手指着衣橱里挂着的衣服抢着说话,言语之间满是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