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5

与一首诗重逢 35,604 2023年07月27日

◇ 刘杰

夜里挑灯看书,读到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反复吟咏,觉得辞藻动人,富有哲理,对简朴的乡村心向往之。

细品这首诗,我总觉得见过相似的诗句,遂以片段字词搜索,找到了唐代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正是记忆中的那首诗。像见到久别重逢的朋友一样,我欣喜若狂。

往昔岁月像泡在水中的茶,渐渐复原它最初的模样,记忆一点点鲜活起来。

那时我十岁左右,寒假,记不清是在哪位亲戚家,我偶然在墙上一副挂历上看到了这首诗。记得那是竖排从右往左读的毛笔字,大概是行书,我一字一句有些费劲地辨认着,又仔细读了几遍,似懂非懂,只觉“鹅湖山”名字动听,“稻粱肥”情景喜人,当时不明白“春社”的含义,如今才知道是祭祀活动。

在那之后,我没有再读到过这首诗。没想到三十年后,经由另一首诗指引,我竟然又想起它,那种喜悦和感动,让我感慨万千。

这首诗很有自己的风味。我后来有幸看到了谢彬、章谷依据此诗所作的《鹅湖春社图》,画中人物童子之稚气、士子之儒雅以及村夫之憨厚,活灵活现,贴合诗意。借着这首古诗,我与少年的自己撞了个满怀。那时的我站在挂历前出神,为一首诗感动,现在的我亦被感动着,仿佛回到了从前。三十年间,也许这首诗以我无法察觉的形式流淌在心底,陪我左右,从未离开。

我把这事告诉一位文友,她也有类似的经历。

一首首诗词歌赋穿越时光之河,没有被冲刷磨灭,反而愈加光彩照人,一代代人诵读它、品味它,体会着古人今人共联共通的情感。在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每当我看到诗词朗诵时,精气神就振奋起来。

我一遍遍地想,为何诗词有这样的魔力?

今年6月份,在聊城市文联组织的专题培训班上,我有幸参加了一场文化盛宴。6名授课教师中,有4名讲到中华传统文化,从先秦诸子百家到诗经、楚辞、汉赋,从仓颉造字到礼乐文明,我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也似乎有了答案。我感受到,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有着跨越时空抵达永恒的力量。

与一首诗重逢,带给我许多感动。漫漫人生有诗书相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