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士金(右一)在做手术。本报通讯员 张侃 摄
□ 鞠圣娇
如今,微创手术已成为治疗许多疾病的首选,骨科也不例外。
这些“精雕细琢”的骨科微创手术术中出血量低,患者术后恢复快,仅在皮肤上有两个2—3厘米的切口,提升了患者体验。
“微创是一种理念,不论选择什么手术方式,目的是尽可能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让患者快速康复。”7月24日,聊城市肿瘤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吕士金说。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哪里坏了“换”哪里
膝关节置换手术让膝骨关节炎患者有了重新行走的可能。但有的患者年纪尚轻,病变范围不大、韧带结构良好,不需要置换整个膝关节,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更加适合他们,创伤更小、恢复更快,能够满足日常行走需要。
“通俗地说,单髁置换术就是哪里坏了换哪里,最大限度保留膝关节功能和本体感觉,但这种手术对操作水平要求很高,误差要控制在2毫米以内。”吕士金以7月20日开展的一例单髁置换手术为例进行说明。
这名52岁的女性患者右侧膝盖只有部分受损,无须更换全部膝关节。手术中,吕士金先除去患者膝关节内侧磨坏的软骨和半月板,再仔细选择位置,将仿生单髁假体安放好,整个手术不到1个小时就完成了。术后第二天,这名患者就可以下地了,患者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基本正常,原本困扰她的膝关节疼痛也明显缓解。
骨折微创手术
几枚“钉”创造奇迹
在骨科病房,笔者见到了几位骨折患者,有小腿胫骨骨折的,有右上臂肱骨骨折的,这些患者都没被传统的钢板、石膏所束缚,看上去活动自如。
“肱骨、股骨、胫骨等长管状的骨头发生骨折后,基本都会选择髓内钉复位。即便是复杂的多发伤骨折或粉碎性骨折,也不再需要剥离肌肉组织进行开放手术。”吕士金说,放置在髓腔内的髓内钉,是一种内固定器械,它可以控制骨折部位的轴向力线,防止旋转畸形,减少了对骨折部位原本结构的破坏,恢复得更快。手术时,患者皮肤上仅有几个小切口,术后感染率大幅降低。
应用髓内钉技术时,医师们先在X射线的帮助下对骨折部位进行闭合复位,随后选择合适的进针点,将合适大小的髓内钉在导针的帮助下置入髓腔中,然后分别在骨折两端部位拧上钻孔、固定螺丝,手术就基本完成了。
前不久,吕士金为一名102岁的老年骨折女性实施了左髋部骨折闭合复位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让老人重新站了起来,摆脱了传统卧床治疗带来的并发症。
骨科两镜技术
一“镜”解难题
市民吴峰(化名)被腰椎间盘突出困扰多年,最近,他的双腿疼痛和麻木感强烈,无法正常走路。磁共振检查显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了他的神经,需要手术治疗。
吕士金为吴峰制定了局部麻醉下椎间孔镜手术的手术方案,该方案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手术中,医师在皮肤表面切开一个直径8—10毫米的小口,建立手术工作通道,内窥镜进入该通道后,可获得清晰图像,医师利用髓核钳就可以取出髓核,解除神经压迫,最后缝合伤口,手术就完成了。从入院、手术到出院,治疗流程只需2—3天,手术后也不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手术风险较低,对脊柱稳定性无影响。
“除了椎间孔镜外,骨科经常使用的还有关节镜,比如膝关节镜,可以用来治疗半月板损伤等膝关节疾病。另外,还有肩关节镜、肘关节镜等。”吕士金坦言,他从2014年开始接触骨科微创手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微创手术给患者带来的身体、经济和心理方面的益处,有些患者在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减少了疼痛对生活的影响。今后,他和同事们将继续提高技术水平,为骨科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