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4

隐藏在农家小院的情报站 40,819 2023年11月01日

谭宪华在介绍纪念馆情况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目伦

在从聊城城区去临清的246省道上,东昌府区斗虎屯镇板桥吴村头设立着一个3米多高的指示牌,上面写着“冀南军区第七分区清平情报站纪念馆”几个大字。

10月29日,记者按照指示牌的指引,向东直行,约1.5公里后,便来到位于斗虎屯镇薛李张村的冀南军区第七分区清平情报站纪念馆,纪念馆设在一处农家小院里。

纪念馆负责人谭宪华说,抗日战争时期,很多重要的情报从这里送出去。如今,这个小院不但建成了纪念馆,还成为红色教育基地,目前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东昌府区委组织部二级主任科员鲁涛介绍,1942年,日本侵略者从京津出发,一路南下,到了冀南一带,后派兵从德州西南杀来,占领临清,设立总部,控制鲁西北一带。当年,日军往卫运河五次投放毒药,共毒死群众20多万人。日军的残暴加上自然灾害、疫病、饥饿等,堂邑到斗虎屯一带几乎成了“无人区”。当时,薛李张村只剩下三户人家,一户是李金台家,夫妻俩带着8岁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另一户是李纪善家,13岁的他和8岁的弟弟、60岁的奶奶一起生活;还有一户是李德善家,有兄弟俩和母亲三人。

1943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惨败,在中国战场上把兵力收缩集中在中心城市、主要交通线,保留机动兵力,联合伪军对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当时所属武装有千余人,在与日伪军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基干团由300多人减至百余人。为增加冀南军民与敌人斗争的回旋余地,当年7月,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决定将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改为冀南军区第七分区。

“听我姥爷李金台说,1943年冬天,鲁西北几个乡镇的抗日队伍在斗虎屯集合,当时,群众在十字大街挂上了汽灯,举办军民联欢会。”谭宪华告诉记者,由于汉奸出卖,几个县的日伪军以及杂牌军从四面八方向斗虎屯猛扑过来,形成“围剿”之势。

一个情报改写一段历史

斗虎屯军民联欢会被日伪军盯上,形势万分危急。冀南军区第七分区清平情报站获知这一情报后,立即向上级汇报,上级命令抗日队伍立即向夏津方向撤退。20分钟,军民全部安全撤离,当日伪军赶到时,街上已空无一人。鲁涛说:“情报人员的机敏让日伪军扑了个空,数百名军民免遭围剿,这就是大家熟知的‘铁壁围剿’斗虎屯,一个小小的情报改写了一段历史。”

占领聊城后,日军通过反复扫荡和“铁壁合围”分割和缩小抗日根据地,于是,侦察敌人情报和动态成为军分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对敌“铁壁合围”战斗的经验教训,1943年8月,冀南军区第七军分区情报处成立;11月,聊堂情报总站暨七分区情报中心站在堂邑建立,后建立聊城情报分站。1944年初夏,聊堂情报总站与临清情报站、冠县情报站连成一片,将聊城、临清、冠县、堂邑和高唐等地辖区内日伪军的一切动态掌握在手中。

鲁涛介绍,薛李张村地理位置特殊,在这里建立情报站,方便与临清、高唐、清平、茌平、博平、堂邑、冠县、馆陶等区域的地下党组织联系,交流情报。当时的情报站站长叫李世杰,山西人,是一位老红军。情报员除兼任资料管理员的李金台外,还有李纪善、杨文祥、王桂声、闫光文、方东海等人。

冀南军区第七分区清平情报站设在李金台家。这个院子共五间平房,三间正房为情报站所用,两间偏房为李金台及家人使用。李金台靠卖豆腐为生,他以此进行伪装,搜集情报、与地下党组织联络。为了掩人耳目,他有时还带着8岁的大儿子李义善出门。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冀南军区第七分区清平情报站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冀南军区第七分区清平情报站工作结束后,其工作人员分布各地,李纪善被编入冀南军区第七分区所属部队综合旅。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李纪善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冀南军区第七分区清平情报站的唯一代表,受到嘉奖。

李金台夫妇过世后,曾经作为情报站的老屋闲置起来。2014年5月,李金台的次子李敏善投资7万元,将老屋建成文化站。今年78岁的李敏善1966年参军,2005年从国务院国资委退休。2018年9月,冀南军区第七分区清平情报站修复仪式举行。2020年12月,山东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冀南军区第七分区清平情报站旧址”挂牌。李敏善说:“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应该让更多人了解,所以我想把这个小院送给政府,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斗虎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勇介绍,2022年11月,斗虎屯镇安排专业队伍对这个小院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如今,老屋焕发出新气象。

薛李张村党支部书记李乐善告诉记者:“自从有了文化站、纪念馆,村里发生了许多变化,爱读书、提素质的人多了,喝酒、打麻将、言行不文明的人少了。”

2022年,冀南军区第七分区清平情报站纪念馆被聊城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评为优秀科普基地。作为专职义务讲解员,谭宪华说:“我会坚守在这里,值好班、服好务,把这段红色历史一直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