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5

聆听生命的节奏 40,820 ——绘本《音乐的故事》赏析 2023年11月01日

◇ 刘学正

音乐从何而来?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难得出确切答案。有一种说法是,大约在10万年前,人类通过拍手、跺脚等打出节拍,这也是最早的音乐节奏形式。绘本《音乐的故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是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詹姆斯·卡特与意大利画家瓦莱里奥·维达利合作,写给孩子们的一本极简“音乐史”,詹姆斯用简洁而又充满诗意的文字,介绍了音乐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不同的乐器及其演奏风格,奔放、愉悦、温暖……多种感受交织、流淌于笔尖,并搭配富有艺术感的插画,恰似一曲荡气回肠的乐章。

“咚咚!什么声音?咚咚!就是它!当你走路、唱歌或跳舞时,这声音就会响起。”翻开书页,一种难以抵挡的生命力,从图画里扑面而来:晨曦初露,半轮红日跳出海面,一个黑色的人体剪影挎着一面手鼓,正尽情舞蹈,好像随时能从他拍打的双手、踢踏的双脚、腰间的手鼓中传出一阵阵富有节奏感的“咚咚”声。历史学家告诉我们,最早的乐器很有可能是鼓——这一发明距今约4万年。鼓被用于祭祀、庆典和村民之间的交流,自那时起,音乐就一直是能让人们团结起来的美妙艺术。这种节奏跟随四季变换,伴着日月斗转星移,是荒野的召唤,是世界的气息,是生命的律动,不断在你耳畔响起。

从竖琴到号角,从哨笛到长笛,从铜锣到钹和铃铛,再到琉特琴……吹奏、拉弦、轻摇、弹拨,詹姆斯追溯了乐器的发展历程——人类用兽皮、石头、骨头制造了乐器,再用双手奏出声响。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总会发现各式各样的传统乐器,比如非洲科拉琴、印度西塔琴、爱尔兰风笛、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乌德琴等。而随着音乐的发展,演奏形式也推陈出新,管弦乐团以及各式各样的乐队,在大地上穿梭奔走,绽放着属于各自的精彩;新的音乐风格也层出不穷,爵士、说唱、摇滚,无数新歌被人传唱。

伴随诗意文字的,是一幅幅人与乐器完美融合的插画,色彩艳丽,想象力丰富。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手持各种乐器的人物,年龄、性别不同,肤色、职业迥异,有的身着统一制服,有的穿戴民族服饰,有的热情阳光,有的内敛含蓄,但一个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聚集到了一起,这便是音乐。

该书最为温馨的画面,非“篝火晚会”莫属。八位女性长者与一个孩童围坐在篝火旁,一起吟唱部族的歌曲。长者上扬的手臂似乎在对唱词作进一步强调,孩童则直视长者,神情专注。孩子在歌声中长大,也将把铭刻有部族文化印记的歌声代代传承下去。当然,音乐不会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而变化,总有新的乐器,总有新的旋律、新的和声,新的节奏终会奏响……

音乐是人类通用的语言,沉浸式感受音乐的魅力,可以聆听到源自生命本身的节奏。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音乐所给予的快乐,幼小的心灵随着优美旋律翩翩起舞,更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