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2

回忆我的高中生活 40,868 2023年11月02日

1991年,作者(右一)和同学回母校给老师(左二、左三)拜年留影

□ 闫西龄

右下图片是1991年春节,我和同学回母校茌平一中给老师拜年的合影。看到这张照片,我又想起了高中生活。

1961年,我考入茌平一中高中部。当时学习生活的艰苦和曲折,是当今学生难以想象的。

带粮上学

我考入高中后,由于当时农村处于缺粮状态,国家便给高中生补助一定的粮食,茌平县是每人每月补助4公斤,不够的再从家中带。

我家离学校20公里,全靠步行。我一般3周回家一次,每次从家扛10公斤左右的粮食回学校。那时社员都是吃地瓜、高粱等,学生带的也多是这类粮食。学校按照所交粮食种类发给饭票,因此,学生手中主要是粗粮票,细粮票极少。饭食大多是蒸熟的地瓜干或窝窝头,配着老咸菜吃,而且也不能放开肚皮吃,不太饿就可以了。

为缓解粮食不足的情况,上级部门提出“见缝插针”的措施,即只要有空地,就种上农作物。因此,茌平一中不仅房前屋后、连操场上也种满了庄稼。

当时不仅吃不饱,其他方面也很艰苦。例如,没有电灯,晚自习用煤油汽灯照明。学校买不到煤油,就让学生自备柴油灯上晚自习,而且一般是前后桌四人合用一盏灯。柴油灯不只光线微弱,而且有很多黑烟,导致整个教室内烟雾弥漫。大约到1963年下半年,每间教室才安上四盏日光灯。那时纸张也很匮乏,特别是白纸,几乎见不到。课本、作业本等都是黑灰色或浅黄色的纸印刷的,极为粗糙。当时的小学、初中不开外语课,到高中才有,但师资仍然十分薄弱。高一开学后我们有了外语课本,但没有外语教师,学校只好让刚高中毕业的学生给我们上了两个多月的外语课。

短暂失学

1960级和1961级两级高中生,大部分曾被要求回家务农,当时叫作支援农业第一线。后来,上级决定把各县的高中停办或消减,高一高二年级只保留非农业户口和极少数农业户口学生,回农村原籍的学生发给“高中肄业证书”。留下的学生并校学习。例如,高唐一中、东阿一中和茌平一中三所学校留下的学生统统合并到茌平一中上学。大约过了两个月,绝大部分回家务农的学生又被召回学校,其他县市合并过来的学生各回各校。茌平一中1961级两个班共召回约70名学生。学校又将部分留级学生,补充到我们这一级的两个班中,每班学生有40多人。上一年级由原来四个班缩为三个班。

勤奋学习

当时虽然生活艰苦,但我们学习一直非常刻苦。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比较了解。大家的学习有下列特点:(1)真正认识到知识能改变命运。常把一些名人名言作为座右铭,如: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懦夫把困难当作沉重的包袱,勇士把困难当作前进的阶梯。(2)崇尚科学氛围浓厚。尊重科学家,鄙视不学无术的人,讨厌不求上进。(3)有理想,有目标。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这句名言深入每个同学内心,人人树立起理想、目标,并为之奋斗。(4)不好高骛远,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当时,特别强调学好课本,同学们把课本的每部分都搞懂、搞熟练,绝不留“夹生饭”。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再适当看些课外辅导材料。(5)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勤学苦读,再美好的理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当时,有些同学在熄灯后将当天学的外语单词全部默诵一遍,想不起来时就用手电照着书查。有的同学数学成绩差,便利用假期,将数学课本从头至尾仔细复习一遍,把习题全做一遍,切实搞懂弄通。

我们是1964年参加的高考。可想而知,高考结果十分喜人。当时学校升学率在聊城名列前茅,创造了茌平一中高考的辉煌,我本人也考入山东大学化学系。我和同学们永远感恩老师、感恩母校。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