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晶
古城带给我很多独特的记忆。每次走到东关桥,我都要下意识地张望,仿佛还能透过岁月的面纱,目光直达1979年。
那时候,东关桥西头,楼东大街靠近东城墙的路南,有一家新华书店和一家照相馆,记忆中这是刚从农村转学到城里的我平生见到的第一家书店、第一家照相馆。那一年,我九岁。
因为没见过,所以便觉得它们很神秘;因为神秘,便产生了距离;因为距离,而愈加神秘。
第一次进书店,是为了一本《新华字典》。
那时候除了课本,除了学校里订的《少年文艺》《东方儿童》《中国少年报》之类的报刊,哪里知道还有一个地方叫书店,可以到里面去买书呢?原来,我每次从新华书店经过,都会想,里面是干什么的呢?书店的名字为什么叫“新华”呢?直到有一天老师说我们要学查字典了,大家可以去新华书店买一本《新华字典》,我才第一次推开那扇神秘的木门,走进新华书店。这个有三四间门面的书店里,四周都是玻璃柜台,柜台里有书、文具,柜台后的几面墙上,是一排排架子,架子上整整齐齐摆放着一本一本的书——原来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书可以读!原来书店就是有很多书的地方。
我知道这个地方有书了,所以放学后总爱去书店转一圈,再跑回百米之外的大姑家。我看着那些静静站立的书,就像一个孩子看着心爱的糖果,却不敢去碰触。去书店的次数多了,发现有人让售货员拿本书过来,有时直接掏钱买,有时翻翻看看又还了回去,我就知道书也是可以拿过来翻翻看看的,于是我也开始怯生生地说,请帮我把那本书拿过来。这样我就可以读上几页再还回去。有的书读几页便罢了,有的却想继续读下去,于是下次让售货员再拿同一本书。终于,有一天那个售货员用洞察一切的眼神看着我说,书好看吗?
好看。
这些书是卖的。
可是我没钱。我双手捧着把书还给他,他迟疑了一下,说,你可以再看一会儿。
但我却不好意思再看了。然而我还是忍不住跑去书店,那个和蔼的售货员就会笑着说:“这小妮儿又来了。”然后对我说,想看哪本就看哪本,不过你要爱惜,不能弄脏了。我就在衣服上使劲擦擦手,再去拿书。
书,让我在广阔的世界里翱翔,那个现在看起来简陋的新华书店,载着我最初的梦想起飞。
1992年我在济南逛了省城的新华书店,2001年我在王府井逛了北京的新华书店,才知道书店可以如此大,书籍可以如此多,如此包罗万象。
现在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书店层出不穷,在这些书店里有舒适的阅读区域,还有饮料与简餐。你可以选一本喜欢的书,再选一个舒适的座位,一待就是一整天。在这里,你可以阅读,可以写作,甚至可以打开电脑工作。渴了饿了,点一杯咖啡、一份餐就可以了。
书店,不仅仅卖书,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空间。
书店东边,几乎就在城墙上的,是照相馆。
照相馆外面的橱窗里,有用相框装饰起来的照片,俊男靓女居多,也有为数不多的老人和孩子。照片大多是黑白的,偶有一两张放大后涂上颜色谓之彩照的,尤其吸引人的眼球。那时候谁家挂在墙上的相框里有一两张彩色照片,是很时髦的。
我们村上有个人喜欢画画,考上一所美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古楼北的红星影院,专门画电影海报。每次去红星影院看电影,看到贴在外面的那些海报,我就想这就是他画的吧?然后心里也就生出一种敬佩之情——一个人怎么那么厉害,可以画出这么好看的画呢?更厉害的是,这个人娶了个城里的媳妇,媳妇就在这家照相馆工作。
村里人说,你不知道谁谁的媳妇有多俊,照相馆外面摆着的就有她的照片,于是每次经过照相馆,我总要多看几眼照片上的漂亮女人,猜测哪一个是村里人引以为豪的漂亮媳妇。有时候也会想,那个人会画电影海报,他媳妇还用照相吗?让他直接画就好了。
终于,我上完小学要毕业了,要去照相馆照相。我几乎是跑着去的,我盼望着见到那个传说中的漂亮媳妇,盼望着给我照相的是她。我站在照相馆前又看了一遍橱窗里漂亮的年轻面孔,深吸一口气,推开了照相馆神秘的大门。
柜台后有一个陌生女子坐在那里,看见我,撩了一下眼皮儿问,照相?我点点头。
几寸?
1寸。
姓名?
我报出姓名,她在一个小纸袋上面慢条斯理地写上,说出要交的钱数,我把攥在手心里汗湿的纸钞交给她。她摆了一下头,用下巴示意我,往里走。
我沿着她下巴指引的方向,经过一个墙上挂满照片的甬道,迈进一间有些昏暗的房子。我期待房子内有奇迹出现,可是里面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他坐在一个用黑布蒙着的多半人高的架子后面,指指架子前面的板凳,说,坐吧。说着打开了灯,灯光柔和地照在我身上。他钻进架子后面的黑布里指挥着我,说,往中间坐一下,好!抬头,再低一点,好!不要歪头,向右一点,好!别动了,笑一笑,好,就这样!说着他把手里像黑色橡皮球一样的东西一捏,一道亮光过后,说,好了,起来吧,一星期后来拿照片。
一星期后,我看到了照片上面部僵硬咧着嘴的自己。取了照片,我东张西望,希望看到和外面橱窗里的某一张脸相似的一张脸,最终也没有看到。
后来,东升桥头又开了一家照相馆,等到初中毕业再拍毕业照时,我们一群女生嘻嘻哈哈地去那里拍照,这时候那个漂亮媳妇已经不在我的关注范围了。
随着古城的改造与提升,东城墙根的这家新华书店和照相馆早已不复存在了。除了柳园路上的新华书店,更多个性化的书店出现了,更多私人订制的影楼也出现了。生活向着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老新华书店和照相馆成了古城记忆的一部分,尘封了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