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栋
名著,不妨“倒着”读,这是我读完《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天地出版社,2023年出版)后,最深刻的感悟。“倒着”读,并不是说从书的最后一页往前翻,而是先从鉴赏品读某一名著的书读起,回头再去读原著的一种读书方法。
《聊斋志异》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自不待言。出于对这部名著的喜爱,我拥有其多个版本:文白对照全译本、全文全注全译本、汇评本等。每个版本我都看了不止一遍,但每次看都浅尝辄止,将一些精彩的描写匆匆略过,感觉自己都成了“呆汉”。
马瑞芳教授是研究《聊斋志异》的资深专家。书名中的“品读”二字,是站在马瑞芳教授的角度来说的,对读者而言,则是“导读”,是引导。这套书,说是开启《聊斋志异》这个宝藏库的一把钥匙一点儿也不为过。
这套书分为五卷,按照“鬼”“狐”“妖”“神”“人”分类,解读了《聊斋志异》大部分脍炙人口的篇章。马瑞芳教授对《聊斋志异》的故事梗概、作者用典、文化常识、作品立意、谋篇布局、精彩描写、经典语句等都细致入微地做了剖析解释,对于特别经典的片段,她几乎逐字逐句,像放在显微镜下一样,妙语连珠地进行品评。马瑞芳教授心细如发,能发现蒲松龄先生的匠心独具,能察听到普通读者忽略的“弦外之音”。《聊斋志异》的妙处,马瑞芳教授深得三味。
每每读到马瑞芳教授品读的绝妙之处,我都要啧啧赞叹出声来,甚至拍案叫绝,并忍不住去翻看原著,在原文上划线标记。我叹服于蒲松龄先生的文笔,也折服于马瑞芳教授品读的“独到之处”。虽然隔着数百年的时光,但她读懂了《聊斋志异》,可谓蒲松龄先生的知音。
在《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这套书的指引下,我又看了一遍《聊斋志异》。这次,不再是泛泛而读,而是细品细读,如品一杯香茗,文字的幽香,慢慢沁入心脾。
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名著不妨“倒着”读的缘由。
阅读一本名著,如何消化、吸收它,是不少普通读者都会思考的一个问题。“倒着”读——先从名家鉴赏品读类的著述读起,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就像学生课前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一样,带着疑问,带着好奇,或许更能领略书中的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