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玉荣(右)和老伴在阅读她的回忆文章
□ 文/图 刘晓东
这段时间,家住茌平区振兴街道乐水家园的退休教师米玉荣一直喜滋滋的,有空就拿出今年10月25日的《聊城晚报》,和老伴刘维增一起看。上面刊有一篇她的回忆文章,这是她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米玉荣今年85岁,毕业于原高唐旧城师范学校。1960年,她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开始了长达35年的教师生涯,直到1995年光荣退休。在这35年里,她在农村小学工作了20年,当教师伊始,每个月只领3元钱的工资。当时有很多民办教师吃不了苦,中途改行。她坚持了下来,培养了一批批学生。她教过的孩子有的读到博士研究生,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有的成为领导干部,服务人民群众。
米玉荣和老伴退休后,除了操持家务和照看孙辈,每天都用大量的时间来读报看刊物。他们所看的报刊有单位赠阅的,也有自费订阅的,其中就包括《聊城晚报》。两位老人对《聊城晚报》情有独钟,每天报纸送到后,都会先把它挑选出来看。米玉荣说:“国家大事在其他报纸上都能看到,唯独这张报纸登的是我们身边的事。”比如疫情期间,他们通过报纸学习疫情防控知识,了解本地疫情防控情况。看了报纸上刊登的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舍小家顾大家、深入抗疫一线的事迹,他们深受感动,一方面教育子女要向他们学习,一方面要求家人不断增强防控意识,做好配合工作。“在家里待着,也是为疫情防控作贡献!”平时有遛弯儿习惯的米玉荣以身作则,干脆闭门不出,一天到晚在家里读书看报。
米玉荣非常爱看《聊城晚报》的“一城湖”栏目,上面刊登的每篇文章她都会认真读完。看到熟悉的作者,还会主动打电话与其交流。慢慢地,她萌生了自己写文章的想法。她找出了一张在南镇中学当篮球队员时的照片,认真梳理了一下思路,便着手写文章。她把当时打篮球的经历一笔一画地写满了5页稿纸,并让孩子帮她整理成电子版,然后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投给了《聊城晚报》编辑部。
10月25日,这篇文章在《聊城晚报》发表。米玉荣很高兴,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放大镜认认真真地看,并读给老伴听。米玉荣说:“没想到有一天,我这个80多岁的老太太也能发表文章!”其实这正是《聊城晚报》能够让老人们喜爱的根本所在,让老人有所乐有所为,《聊城晚报》作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