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2

季羡林登上蓬莱阁 41,933 2023年11月24日

□ 赵瑞峰

20世纪80年代,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季羡林应国内文化机构邀请,或作考察访问,或出席重要学术会议,因此有机会参观、游览一些著名的景区。季羡林还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使读者受益。

1985年10月,《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编委会在烟台召开最后定稿会议。会后季羡林与朱德熙、吕叔湘、姜椿芳、周祖谟等大家一起登上蓬莱阁观海。

其实,就在1984年,季羡林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编委会在烟台召开的第一次词条编写审稿会后,就曾登上蓬莱阁,由于时间紧迫,只是匆匆游览,印象不深,季羡林也说,“仿佛没有进入‘角色’”。

时隔一年,季羡林又来到烟台,并再次登上蓬莱阁。这时,因《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已经定稿,季羡林心里颇为轻松快慰,加上能和老朋友同登蓬莱阁,因此“印象当然比去年深刻得多,自己也好像进入了‘角色’,看来非写点什么不可了”。

季羡林大赞蓬莱阁“蓬莱大名垂宇宙”。他来蓬莱阁之前,因受“蓬莱三山”传说的影响,总幻想这里应该是仙山缥缈、白云缭绕,仙人宫阙隐现云中,是洞天福地、蓬莱仙境。来到蓬莱阁后,季羡林却发现眼前看到的并不是这种情况。只不过是一些人间的建筑,错综地排列在一个小山头上。

季羡林对事物抱着达观的态度,他说:“(蓬莱阁)既然是在人间,当然只能看到人间的建筑。”当他以鉴赏家的眼光来看待蓬莱阁,又觉得蓬莱阁的建筑还是不错的,碧瓦红墙、崇楼峻阁,掩映于绿树中。

一进入嵌着“丹崖仙境”四个大字的山门,季羡林认为这算是进入了仙境。所谓“丹崖”,指的是此地多红石,另外还有四大块红石耸立在一个院子里面。

进入天后宫的那一层院子,让季羡林注目的,不是天后的塑像,而是那一棵古老的唐槐。季羡林发出感慨:这棵唐槐“在这仙境里已经生活了一千多年了,虽然还没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但是老态龙钟,却又枝叶葱茏,浑身仙风道骨,颇有一点非凡的气概了”。

对蓬莱阁的“天后海神像”,季羡林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此地近海,渔民天天同海打交道;大海是神秘难测的,不知道有多少渔民葬身波涛之中。他们迫不得已,只好乞灵于神道,于是就出现了天后。”然而,又如季羡林所言:“在这个端庄美丽的女神后边,不知道饱含着多少血泪悲剧啊!”

季羡林继续描述:“到了最后一层院子,才真正到了蓬莱阁,阁并不高,只有两层。过去有诗人咏道:登上蓬莱阁,伸手把天摸。显然是有点夸张。但是,一登上二楼,举目北望,海天渺茫,自己也仿佛凌虚御空,相信伸手就能摸到天,觉得这两句诗绝非夸张了。谁到这里都会想到‘蓬莱三山’的传说,也会想到刻在一个院子里两边墙上的四句话: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云山千里目,海岛四时秋。”

登上蓬莱阁,就绕不开关于八仙过海的话题,季羡林认为这太渺茫,但海市蜃楼却是真实的。季羡林从前读到、听到过海市蜃楼的情景,心中向往已久,但他知道海市蜃楼极难见到。他想起曾在登州做过五天知州的诗人苏轼,苏轼写过一首诗,就叫《登州海市》。

对此,给季羡林一行做导游的小姑娘却说,其实苏轼并没有看到海市,因为他在登州的时间实在太短,而且是岁暮天寒之际。季羡林也怀疑苏轼是故弄玄虚。但是,对于治学严谨、凡事讲证据的学者来说,季羡林对苏轼诗中所写的内容虽有怀疑,却没有轻易否定。他说:“又焉知海市在不应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了呢?”这真是通情达理。

苏轼究竟在登州看到过海市吗?季羡林认为,登州人民并不关心,尽管苏轼只待了五天,他们还是在蓬莱阁上给他立庙塑像,把他的书法刻在石头上,以垂永久。史载,苏东坡在登州短短的五天里,还是尽其所能为当地人民做了一点好事,因此人民没有忘记他。季羡林因之感慨,苏轼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快慰吧。

季羡林游遍蓬莱阁,不禁抚今追昔。八仙的传说渺茫,海市蜃楼又不能看到,这让他“心里感到莫名的空虚”。但那个潜藏在他心中的对“蓬莱三山”的美好想象却始终不曾离开,而且让他愿意相信在蓬莱阁附近的某一片海中真有那么一个“蓬莱三山”。

(转载自2023年11月16日《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