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展示自己在《聊城晚报》刊发的文章
□ 李晶
确切地说,我与《聊城晚报》结缘于2016年。
我是一个喜欢写字的人。之所以说“写字”而不说“写作”,是因为我一直对自己的文章缺乏自信,总觉得“写作”是一件既严肃又神圣的事儿。虽然截至2016年夏天,我写的随笔散文差不多有1000篇了,但这些文字都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只是因为我喜欢用文字表达,也就随手记录下来而已。
总之一句话,即便写了很多,但是我一直不认为我的文字属于“文学”,称不上“作品”,直到有一天,我被拉进了一个名叫“聊城晚报一城湖”的QQ群。群里有晚报的几位编辑老师,还有我敬佩的几名作家,里面热烈讨论的有和文学相关的话题,有虚心的提问,有耐心的回复,还有对供稿的要求。后来,我看到了《聊城晚报》“一城湖”版面的文章,发现类似的文章我也可以写。于是,我按照群里公布的邮箱,投出了我的第一篇散文《吃货的快乐》。忐忑不安地期待了几天,一个朋友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在《聊城晚报》上看到我的文章了。我大喜,赶紧给我家先生打电话,说,我的文章发表了!你赶紧去报亭买一份《聊城晚报》。
他也很开心,说马上就去买。过了一会儿他兴冲冲地给我打电话,说,我一下子买了两份。我问买那么多干吗?他笑,说,怕一份不够看的。我也笑。
从此以后,我算是和《聊城晚报》结了缘,开始投稿。那时候,一周只有一个“一城湖”版面,有时,我的文章会连续刊发,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也让我更加热爱写作,而写作也使得我的目光更敏锐、心灵更丰富。每当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我就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个记录的过程,就是和心灵的一次深入交谈,这让我觉得世界如此美妙,目之所及,到处都有惊喜,到处都充满了感动和幸福。
写作是一个表达的过程,也是一个愉悦身心的过程。那些年,我喜欢户外运动,每到一处,都会激情满满地写下一篇游记,挑选合适的投给《聊城晚报》,晚报先后发了我的好几篇;我也会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付诸笔端给晚报投稿。过了一段时间去领稿费,竟然一下子领到560元。我立马给我父亲和我家先生先后打了电话,说,我领到稿费了,今晚请你们到外面吃饭!
这是我第一次用稿费请家人吃饭。我父亲也很高兴,遇到熟人就迫不及待地分享,说,闺女用稿费请我吃饭。哈哈哈!
哪里发表的文章?
《聊城晚报》,好多篇!
不简单,不简单!
父亲因人家的“不简单”而多喝了一杯。我知道,父亲虽然只有初中毕业,但是兴致来了,也喜欢舞文弄墨,写几句古体诗。对他来说,能够将文字变成“铅字”公开发表出来,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儿。
为了让父亲继续骄傲,我更加认真地写。
通过投稿,慢慢地,我和栏目的编辑老师渐渐熟悉起来。有时候她会向我约稿,说,李老师,你那儿有某某方面的稿子吗?因为我存稿比较多,所以大概率能够找到类似的文章,若是没有,我就立刻写上一篇。若有我的文章发表,我就会把这一张报纸仔细收藏起来。现在,我收藏的报纸有一抽屉了。
现在,《聊城晚报》改版了。改版后的晚报更亲民,也更加关注聊城的历史文化,我们投稿的范围更广了。除了“一城湖”版面,讲述聊城历史文化的版面上也常有我的文章。过不了多久,我又可以用稿费请家人吃饭了。
与《聊城晚报》结缘七年,见证了晚报的蓬勃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变化,也让我更有动力去书写新时代新生活。我相信,《聊城晚报》会办得越来越好,而作为一个老读者和老作者,我也会随着晚报的发展继续进步,写出更好的作品。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