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童年的泥钱 45,348 2024年02月02日

泥钱。(作者供图)

□ 刘旭东

我的老家在临清市金郝庄镇刘洼村。在我孩童时期,经常和小伙伴们做一种“玩泥钱”的游戏。所谓“泥钱”,就是用铜钱作模,压泥而成的钱形玩物。这种泥钱的制作和游戏规则都不复杂,但给当时的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制作泥钱在我们那个地方叫“脱泥钱”,原材料是当地随处可取的胶泥,工具是两枚铜钱和一根细细的圆棍儿。将胶泥用水泡软后,用棒槌或砖头砸压,再抟成泥团,在砖地上摔,像揉面团一样反复揉搓。待泥团“熟成”了,就开始“脱泥钱”。从泥团上掐一小块揉成泥蛋,用两枚铜钱(有时也用两片一号干电池的塑料盖)夹住两边,拿一根比铜钱的方孔稍小的圆棍儿(竹木的、金属的皆可),从两个铜钱方孔和夹在中间的泥蛋中穿过,用手挤扁,剔去露在外面的多余的胶泥,然后在一块砖石或硬地上来回滚动。待边沿磨平了以后,抽出小圆棍儿,拿开铜钱,一枚泥钱就脱成了。脱好的泥钱要放在阳光下晒几天,等泥钱干透了,质地变得非常坚硬,就可以用来玩游戏、赌输赢了。

泥钱的厚度全由自己掌握,形状也由自己随心脱制。除了常用的厚薄均匀、边上带泥鳅背形状的以外,还有一种两头宽、中间窄,状如美女穿上细腰裙子的那种。但后者需要较大的泥蛋,在脱好以后,还要对着一块条砖的边棱来回滚动几下,使中间凹下去。这种泥钱恰如裙子中间束起了腰带,也蛮好看的。

那时,我家的后院墙是早年村里留下的一道高高的围子墙。墙根就有不少胶泥瓣裸露出来。我家院子大,阳光充足。基于这两个条件,小时候我没少脱了泥钱。我把晒好的泥钱用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粗绳子穿起来,一串一串的,挂在墙上,宛如一吊吊黄色的铜钱。

玩泥钱的游戏项目主要有“冲(chòng)大摞”和“杠垚儿”两个项目,即参与者拿出各自带来的泥钱,按相同的数目“攒 (cuán)钱”,在地上摞起来,形成一个圆柱体,称为“大摞”。在几米远的地方划一道界线,然后游戏者以猜拳的方式排定顺序,站好。前边的人脚尖紧紧踩在界线边缘,伸出一只手,将手中的一枚泥钱掷向那“大摞”, 如果掷中了,倒在地上的泥钱归他所有;如果尚未全部掷倒,后面的人接掷,直到把所有的泥钱都掷倒,一局结束。

除了“冲大摞”这种玩法,泥钱还有一种玩法就是“杠垚儿”——这两个字取其音,是我们那个地方的方言土语。杠垚儿的玩法我是熟知的,小时候也最爱玩这种游戏。即,游戏者将手中的一枚泥钱竖起来捏着,使其垂直于地面,对准正面的土墙,起高落矮地掷过去,利用土墙的反作用力把泥钱“杠”回来,落在地上骨碌骨碌跑着,跑得越远越好。最远者被其主人拾起来,对准“杠”得较近的泥钱掷过去。掷中了,就算赢了这枚泥钱。只允许掷一次,不中,则由其他人依次投掷。

“杠垚儿”这个项目,除了用手投掷这种玩法外,还有一种玩法是用下巴“猪拱豆儿”——这种玩法很有意思:杠得最远的那位,趴在地上,用下巴拱动自己的泥钱,使其与落后者的泥钱相触碰,触碰上就赢得一枚。然后继续用同样的姿势拱到其余的泥钱,有几个拱几个。这种玩法,虽然可以保证稳操胜券,但趴在地上拱,毕竟辛苦了些。衣服弄脏不算,下巴蹭上土也是常有的事。不过,正因如此,也给伙伴们带来更多的笑声。

如今,不知还有多少孩子能享受到自由自在满地撒欢的快乐。虽已过去几十年,当时在乡间村落里开心玩泥钱的快乐场景,仍然让我念念不忘,不断浮现在我的梦里。

(本版有些文字涉及方言,仅用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