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镇西街村娱乐队1988年春节合影
□ 耿仁国
2024年是甲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寓意吉祥如意、生生不息,备受人们的喜爱。36年前,1988年,戊辰龙年春节期间,阳谷县张秋镇西街村龙腾虎跃欢庆元宵的场景仍让人记忆犹新。
历来,西街村的娱乐形式多样,如踩高跷、耍龙灯、跑竹马、顶灯台、划旱船(也叫花船)等。每逢庙会、春节、元宵节,各种杂耍班子一起出动,整个街市锣鼓喧天,人头攒动,欢声雷动。改革开放初期的几年里,张秋镇四街还举行比赛,更是热闹非凡。
张秋镇四街均有高跷队,西街村的高跷队最负盛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西街村高跷队一代传一代,队伍庞大,有50余人。除了踩高跷用的“拐子”比别的队要高出一截外,还分“文武踩”。文踩扮成传统戏曲人物,如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男女丑角等,在锣鼓伴奏下做出各种动作,其表演滑稽逗趣;“武踩”即扮成戏曲中的武生、武旦、武丑等角色,演到高潮时,还会玩“劈叉”“摔背”“撞拐”“别拐”等高难度动作。那时的街道全是青石铺地,经过多年的踩踏,既光滑又坚硬,站在高高的木拐上做上述动作,十分惊险刺激,“武踩”队员没有过硬的功夫是做不来的。村民董清云、胡源光、李善长等长期义务组织、管理高跷队,给村民带来欢乐和精神食粮。
“跑竹马”是集体舞蹈。“竹马”以竹子作骨架,外用白布或厚纸画彩,分两节扎成马的形状。内装铜铃,中间站人化彩妆,双手提着暗抓手进行表演。一个“跑竹马”队伍一般十人左右,成大圆圈,步调一致,驾“马”跑“圆场”,并做“插花”“卧起”“斗马”等舞蹈动作,在乐队锣鼓的伴奏下,节奏整齐、明快,热烈奔放,最受儿童喜爱。
“顶灯台”是以小场子见长的舞蹈表演,扮成一男一女二人,男角作丑样,女角作“彩旦”扮。女角双手持棒槌,男角光上身戴兜肚,光头上顶着点着的油灯台,戏中,妻子责打嗜赌成性的丈夫,逼其改过自新。女角舞动棒槌作追打男角状,男角则躲避跑动,追到高潮时,男角顶着灯台钻板凳,但无论做什么动作,灯台里的火不灭、油不洒。舞蹈以唢呐、笙、打击乐伴奏,主要曲牌为民乐《斗鹌鹑》,整个舞蹈表演节奏轻快、诙谐风趣,深受群众喜爱。早年以村民孙士义、姚振华二人的表演为最佳。
1988年春节临近,西街村文艺骨干孙金涛、刘兰正、董清云等为庆贺新春佳节作准备。他们一边组织演员排练,一边找部分乡镇企业赞助购买戏装和道具。孙金涛到东街小学、城坡中心完小、翟庄等地借来鼓乐等音乐器材。当年电视剧《西游记》热播,西街村娱乐队购买了唐僧师徒四人的大头道具,演出时备受群众喜爱。
1988年,元宵节晚饭后,临街店铺和居民早早在门前挂上了灯笼,备好鞭炮和礼花,专候高跷队到来时燃放。
临近傍晚,高跷队员就要开始化妆、热身,不能吃晚饭(因为饭后做动作困难),待灯火通明时,由两头“狮子”引领锣鼓队上街开路,各店铺除燃放鞭炮和礼花相迎外,还要拿出点心、香烟等作为“贺踩”赠送“队首”。有时两个街上的高跷队碰了头,队员更加来劲,拿出看家本领进行表演,男女老幼踮着脚围观。高跷队几条街走下来,需要两个多小时。
农历正月十六,鲁西民间有“跑百病”的习俗,这一天,意味着春节过完了,所有农事活动都走上了正轨,中小学也开学了。这一天,也是春节过后张秋镇集市的开集之日。
早饭后,西街村娱乐队在村委会门前集合齐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全体演员排着整齐的队伍,由东向西行进,所到之处,笑声、掌声不断,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
演出结束后,全体演职人员兴高采烈地照了这张合影,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图片由贺希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