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列火车车厢内很整洁,王德民来了张自拍。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桂芹
1月17日启动,截至2月9日,为期40天的春运已过大半。今年的春运时刻与冠县清泉街道的王德民无缘,而在之前的20年里,每一年,他都是春运大军中的一员。
37小时到19小时
“从聊城到东莞37个小时,坐的绿皮火车。”这是2002年初,20岁的王德民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广东东莞工作时的一个春运片段。
火车站外的购票长龙、火车车厢内的拥挤不堪,也是当年春运留给他的深刻记忆。
“没座,车厢过道里、洗手间里都坐满了人。”“为了少去洗手间,尽量少喝水。”艰难时刻,总能调动起人们的智慧,经历过后,就变成了经验。
“19个小时!”20年后,聊城到东莞的时间已减少近一半,王德民干脆的言语中透露着喜悦和满意。
从聊城火车站上车,到东莞火车站下车,最快的车次19小时就可以到达。”之前的火车不仅速度慢,而且大小站都停,提速后,沿线大部分都只在大站停。“出行便利了,变化不只一点点,王德民一一列举:火车由有窗的绿皮车换成了全封闭式空调车。聊城火车站和东莞火车站虽相隔近2000公里,但这些年,两站都对站内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上车下车、出站进站,不再有高高的台阶,不再需要下大力气拎行李了。
排队购票的长龙不见了
伴随线上购票时代的开启,购票长龙尘封在了王德民的春运记忆里。
那些年,为了买票,要提前一天从冠县老家赶到聊城火车站,通宵达旦地排队,最令人头疼和懊恼的莫过于,终于排到自己了,没票了。
哪天回家哪天回单位,自己说了不算。因为火车票的紧俏,带给了王德民两次非凡的体验。
2009年临近春节时,经历多次购票失败后,他终于买到了大年三十的车票。“大年初一晚上才到家!”
下了火车,从聊城到冠县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大年初一,没有回家的车。“北方的冬天,在户外等车可不是一件好事。”寒风中,王德民在路边向出租车甚至私家车招手。
另一次是2010年返程。初八公司开班,他要在这之前赶回东莞。初六,他购买到一张春运临客车票。车上没有空调,人也不算太多,留给他深刻印象的是车上用来烧水的一个煤球炉。王德民说,那是他第一次见这种情形。
“最后一公里”畅通
春运路上,归家的“最后一公里”让王德民深刻体会到了艰难。现在,更多的是方便和幸福。“可以去汽车西站坐车,也可以通过手机预约网约车,没下火车就约好了车,下了火车上车就走。”回家的“最后一公里”路变得快捷便利。不仅如此,伴随春运运力的增强,王德民没再见过车厢内的煤球炉,更多的是先进的茶水炉和温馨整洁的车内环境。无论是去东莞还是返回聊城,车次都增多了,可直达也可中转。
上厕所不再是难事,喝水不必再克制。2015年之后,王德民出行通常选择卧铺,这满足了他的另一个需要——换衣服。从南方到北方,从北方到南方,有着巨大的温差,穿着短袖来,裹着棉袄走,前些年,不是挨冻就是受热,下车之后显得非常另类。随着出行便利程度和自身收入的双提高,他彻底告别了“另类装束”,而且,脚步越来越轻松,没有背扛肩挑、没有大包小提,所有的行囊只是一个拉杆箱,或是一个轻巧的背包。
“现在物流业发展迅猛,通过快递,南北方的东西顺利互通,在家里也可以买到南方的东西,过年回家也不必带太多南方特产了。”
2021年,王德民辞去在东莞的工作返回家乡就业,告别了春运大军队伍,但交通快速发展带来的便利会继续惠及他,助他在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