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3

残障夫妻“守艺”20年 他们想收个徒弟 让“倒锅”手艺传承下去 4,549 2022年02月10日

孟宪委、袁秀珍夫妇展示制作完成的大铝锅

文/图 本报记者 许金松

1月28日清晨,寒风掠过,早起出门的人们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此时,在聊城市城区新纺街附近一处小店前,孟宪委、袁秀珍夫妇紧盯着炉子上烧化的铝水,已开始了他们一天的营生。

靠着濒临失传的老手艺

残障夫妻城里坚守20年

孟宪委,49岁,阳谷县张秋镇人,亦是这个小店的主人,他因幼时生病左腿落下残疾。他的妻子袁秀珍47岁,是个聋哑人。两人育有一儿一女,12岁的儿子在附近上小学,22岁的女儿两年前考入大学。

这对朴实的夫妻,已在这座城市里坚守了20年。20年来,他们凭借着濒临失传的民间手艺“倒锅”,维持着一家四口人的生计,也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幸福。

进城前,夫妻俩一直拉着火炉带着工具走街串巷。每到一个村子,乡亲们就把家里的废旧铝锅拿出来,让他们熔化后打造新锅。进城后,有了固定的小店,两人的生活才慢慢安定下来。

“倒锅”是民间说法,其实就是一种将铝熔化铸造成铝锅的手艺。

“倒锅火候最重要,火候到了,铝熔化得彻底,倒出来的铝锅没有砂眼,结实耐用。”孟宪委说,倒锅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筛沙、制作模具、翻模具……一天下来拼的是体力,练的是眼力,铝水温度高低,全凭肉眼辨色识别,浇铸时得十分小心,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废品,整个过程全靠经验和技术。

据孟宪委介绍,倒锅主要有四道工序。首先是制模,除较大规格的盆、锅有固定的模具外,常用锅的模具都是一次性的,所以得先制模具;然后是熔铝,把铝块放到容器里,在炭火炉上加热,当达到660摄氏度时,铝就会熔化为液态,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勺子把液态铝表层的杂质撇出来;接着便是浇铸,将铝水小心地从孔中注入模具内,让其自然冷却;最后是打磨,冷却后,小心打开模具取出成型的锅具,再经过细致打磨,一口锅就做好了。

辛苦挣钱买了房

传承手艺是心愿

孟宪委的妻子虽是聋哑人,却是他的好帮手。两人多年来相濡以沫,心意相通,一般由妻子负责熔铝、起模,制作模具、浇铸等技术要求较高的环节都由孟宪委来完成。两人指尖布满裂口的粗糙老手,见证了多年来倒锅岁月的沧桑。

“这样倒的铝锅厚实、耐用,用着顺手。倒锅也是废物利用,家里的易拉罐、破锅、破壶都能拿来用。”不时有人光顾孟宪委的店铺,前来倒锅的多是中老年人,言谈中,他们表达着对手工制作铝锅的眷恋之情。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这些年,我们全家在聊城得到了不少好心人的帮助!”来聊城开店的20年时间里,他们一家早已和附近的居民成了朋友,大家不仅照顾他的生意,还帮扶着一家人的生活。孟宪委家里的很多衣服都是好心人送的,这给他们省去不少开销。

多年来,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省吃俭用的生活习惯,夫妻俩渐渐有了些积蓄。儿女越来越大,2017年,他们在建设路附近的一个老旧小区,贷款置办了一套80平方米的二手房。“房子不大,但我们很知足,这是我们多年来在聊城的最大收获!”孟宪委笑着说。

寒来暑往,他们一天到晚在店里坚守着这门营生。孟宪委说,倒锅这活儿又脏又累,年轻人都不愿意干,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收个徒弟,让这份老手艺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