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2

串亲戚 45,509 2024年02月07日

□ 刘晓东

过了大年初一,就得串亲戚了。这是多少年来流传下来的习俗,一直没有改变。

20世纪70年代,每年进入冬季后,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活儿了。天寒地冻的,大家都猫在家里,盘算着过年的事情,如何串亲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初二去谁家,初三又去哪一家,都得想仔细了,不能遗漏。特别是辈分低的,往往过了元宵节仍然奔走在串亲戚的路上。

我家的亲戚不是很多,并且都在附近几个村庄里,所以几天的时间就能串完。一大早,奶奶便催促着我起床洗脸,穿上过年时刚做的新棉袄。最后还特意拿出梳子,将我那乱蓬蓬的头发梳平。串亲戚就得有串亲戚的样子,邋里邋遢可是会让大人们丢脸的。

亲戚们虽然住得比较近,可是大家一年到头都在为吃饱穿暖而忙碌着,除红白喜事外,能够见面的次数并不多。过年是个见面交流的好机会,去哪个亲戚家,同辈或者晚辈的那一天都要去。十几家人聚在一起,格外热闹。为了能和亲戚们多聊一会儿,我们往往吃完早饭,稍微收拾一下便出门。那时候的自行车远不如现在普及,一家能有一辆就很不错了。家长骑着自行车带着串亲戚需要拿的礼品,小孩子们则一路步行,紧紧跟上。有的路面被冻得裂开了缝,松散的土块硬得像石头,非常不好走。一路走下来,往往弄得满头大汗,连帽子都戴不住了。

那时候走亲戚没有什么好礼品。家境稍好一些的,就去集市上买包当地特产蜜三刀点心。家境一般的就用竹篮子装上几个馒头或者包子,上面再盖上一条毛巾。对于包子或者馒头,主家会象征性地留下几个,对于那包蜜三刀点心,是没有一家会留下的。它往往是要串完所有的亲戚后,才会被吃掉。大人们相见格外亲热,寒暄后,话题便转向一年的收成和下年要多种点什么品种上来。小孩子们一年不见了,从暂时的生疏到手拉着手到处疯跑,间隔不会超过一杯茶的时间。我们衣兜里一边是亲戚们给的瓜子和硬糖块,一边是过年时攒下的鞭炮。一会儿找个避风的地方嗑些瓜子,一会儿点个鞭炮,弄得院子里鸡飞狗跳,没有安稳下来的时候。吃饭时,大人们围着桌子坐在一起喝酒,小孩子们则坐在炕沿儿或者门槛上,一人捧着一个大碗,埋头吃里面的白菜粉条菜。碗里有特意放上的一两块炸藕盒或者是素丸子,菜的滋味那叫一个香呀,感觉比自家的饭要好吃得多。

离开亲戚家时,基本上已经到了太阳西下的时间了。大人们互相约定明天去哪个村的哪个亲戚家,到那里再接着喝酒,然后踉跄着脚步推着自行车,招呼自己的家人回家。在路上,经常会遇到因为喝多酒而睡在路边的人。父亲曾经告诉我,长大后一定要少喝酒,喝多了会伤身误事。到现在,我还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现在串亲戚太方便了,远处的坐高铁,一天之内可以到达。实在不行还可以快递礼品,体现出古人所说的礼轻情义重的意思。近处的更好说了,开着轿车一天准能跑个遍。需要买什么东西,往超市里走一趟,保准能采购全了。并且连现金都不用带,手机扫码支付,便可以往车上搬东西了。

虽然现在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可是小时候串亲戚的热闹景象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知道,变化的是时间,是交流方式,不变的是浓浓亲情。

(本版有些文字涉及方言,仅用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