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克峰
高粪堆,如果说这是一个村名,很多人可能不信。其实,这个村庄就在临清市康庄镇,相传明朝建文年间,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
那为什么取了“高粪堆”这样一个特殊的村名呢?这还得从中国的农耕文明说起。
历史上,土地一直是农民最重要的财富,耕作水平决定着他们的生活质量。要想庄稼长势好,除了辛勤劳动,还要施肥。过去农村家家户户房前都会集聚粪堆,堆得粪越多,说明家里日常垃圾越多,养的鸡、鸭、牛也就越多,也表明家中有充足的肥料,这样就体现出家庭的富足。因此,在化肥盛行之前,粪堆大小也是衡量农村家庭富足的一个标准。
数百年前,该村处于大道旁边。路人看到村里这么多高大的粪堆,边积边运,但粪堆还不见减少,无不竖指称赞,都说这里的粪堆高、人勤劳。一来二去,“高粪堆”这个村名在当地就被叫了起来,而且还非常响亮。当时,方圆几十里的年轻姑娘都愿意嫁到高粪堆,年轻小伙子都愿意娶高粪堆的姑娘。
解放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化肥日渐兴起,土家肥不再是一枝独秀。还有,随着生活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村民感到这个村名不雅。1958年,该村易名为幸福村。
村名是改了,可周围村和当地村民仍习惯称高粪堆。1984年,该村又正式定村名“高堆”,可方圆几十里的群众还是管“高堆”叫高粪堆。就连当下的手机导航软件上对“高堆村”标注的还是高粪堆村。
记者去高粪堆的路上问一名十岁左右的女孩,“幸福村怎么走?”女童摇摇头。“高堆村?”女孩还是摇头。“高粪堆?”女童马上用手向前一指说就是前面那个村。村里一位70岁的赵姓老人说,高粪堆都叫了几百年了,说明这个名接地气,全国都找不到重名的。
尽管有村民还是认为这个村名有些不雅,改后名字好一些。但数百年的传统也非朝夕能改,也许这就是传承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