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1

彩车缤纷洋溢节日喜庆 人头攒动尽显热闹景象 老照片带你回到30年前的元宵节 4,777 2022年02月15日

1990年锅炉厂的秧歌队

表演队伍经过之处人山人海

赵长江讲述老照片的故事。吕晓磊 摄

本报记者 吕晓磊


今年的2月15日,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与热闹,在这一天,民间盛行张灯结彩、观灯游玩,甚至还有踩高跷、扭秧歌,千姿百态、绚丽多彩。

日前,市民赵长江将几张30多年前元宵节聊城街头的老照片发布到抖音平台,引发无数网友感慨,2月12日,记者来到了赵长江位于振兴路的家,从泛黄的老照片里,寻找隐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热闹与喧嚣。


老照片展现往昔节日的欢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宵节自古就是一个热闹的节日。

这几张照片记录的是30多年前元宵节聊城街头的情景。照片中,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彩车花灯,应有尽有,场面热闹非凡。

在一张照片中,秧歌队的队员身着颜色鲜艳的衣服,颈间系着各色时髦纱巾,在街头挥舞着腰间或红或绿的绸带,非常热闹。“这张照片拍摄于1990年,这是我们聊城锅炉厂的秧歌队行进到百货大楼附近时的情景,秧歌队成员都是锅炉厂的员工,彩车后面就是聊城有名的东方红照相馆。”当时站在秧歌队前面引导车上的赵长江,按下快门,拍下了这个热闹的场面。

32年后,他把照片发到网络上,有网友留言:“看到了我哥扮的大头娃娃。”还有网友留言:“那年,我们国棉厂秧歌队也去了,从兴华路一直走到北关街。”赵长江说:“当初,我们只有20多岁,现在都退休喽。”从青葱年少到银发暮年,岁月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街上就热闹起来,踩高跷、扭秧歌、各种各样的花灯和彩车,表演队伍经过之处更是人山人海。这种情景在另外一张照片中得到了印证,照片中,表演队伍走过,附近的家电大厦楼顶上站满了人。赵长江说,当时聊城最高的楼也只有几层高,现在都已变成了高楼大厦。“看着这张照片,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聊城这几十年的变化,真的是天翻地覆。”


彩车述说着一个产业曾经的辉煌


1990年是农历马年,负责元宵节彩车设计制作的赵长江特意在彩车上制作了一匹马。“我在聊城锅炉厂从事工会工作,平时主要负责写写画画,接到设计彩车的任务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正好那年是马年,索性就设计了一匹马,也寓意锅炉厂一马当先。”赵长江说,为了把马做得壮美而有气势,他翻阅了大量资料。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彩车上的骏马一身枣红毛,后腿蹬地,前蹄腾空,体态健美。

骏马身后有个小亭子,亭角缀着大红灯笼,“本来是想做个‘光岳楼’的,画出图纸后发现,做‘光岳楼’工序太复杂了,就简化成了一个亭子。那个时候没有切割机,车壳用的是密度板,彩车上的马是将两块纤维板刻出马的轮廓,搭配木架,糊上纸,又涂了颜料。彩车上的标语要先在铜版纸上写好字,再涂色,用刀一点一点地刻出来。”赵长江说,这辆彩车他从正月初八一直制作到元宵节前夕。

彩车展板上展示着“聊城锅炉厂1980—1989年产值利税简图”,简图旁边是一个液化气罐。“液化气罐是我们厂的副业产品,那时,聊城只有我们厂卖液化气罐,画到展板上,是为了展示和宣传我们厂的特色产品。”从产值利税简图上可以看到,锅炉厂在1980—1989年,产值基本是上升趋势,“当时,锅炉厂和手表厂在聊城都是响当当的企业,效益好,工资高。不夸张地说,那个年代,我们厂的大姑娘小伙子相亲都很‘吃香’呢。”赵长江说。

一辆彩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述说着聊城一个产业曾经的辉煌。


城市里有讲不完的故事


一个城市有太多故事,在工作之余,赵长江一直用相机记录着聊城普通人的生活和变化。

1984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赵长江因为爱好摄影,不惜“斥巨资”购买了一架红梅牌相机。“我记得很清楚,那架相机花了192元,我不抽烟也不喝酒,攒了好长时间才把钱攒够。”赵长江说,在那个年代,相机是个稀罕物,偶尔,他会带着相机到公园去照相。每当他拿出相机,总能吸引来许多游客好奇的眼光。1988年,他又花800多元购入了一架华山牌单镜头反光式相机,他想用相机把一些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

2021年9月,从鲁西集团退休的赵长江有了更充足的时间,他重新拿起相机记录聊城的角角落落。“我买了辆自行车,准备再购买一架新相机,去拍聊城的发展变化、大街小巷和风土人情。”

老照片呈现出来的温度,既是个体的,也是时代的。照片中的工厂有的已经被湮灭在岁月里,有的在时代的创新中穿上了新衣,现在的元宵节,也有了除秧歌之外更丰富的表达,火树银花中的聊城,青春婀娜。在赵长江看来,聊城的从容和美丽从未改变。


本版老照片均为赵长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