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 刘晓东
在农村,赶集是一件快乐的事,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按照农历,每五天就有一个集市日,并且相邻村镇的集市日依次排开,均不重合。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那是农村最好的互通有无、休闲娱乐的地方。
农村赶集很少是一个人去的。一般情况下,一大早邻里之间就开始隔着半人高的墙头打招呼:“他婶子,赶集去吗?”等刷完锅、扫完地,把家收拾干净了,三五成群走出胡同的时候,已经是半晌了。一路上有说有笑地走着,碰到熟人还要停下来聊几句,跟着大人去赶集的小孩子们噘起了嘴。
集市不大,集中在主道上。村口是骡马市,很少有骡马,只有几头黄牛站在那里,旁若无人地嚼着路边的枯草,嘴里不停地吐着白沫。几个大人打着我们看不懂的手势,在讨价还价。
大人们很快就散开了,去各自要去的地方。小孩子们牵着大人,则是哪里热闹往哪里窜。没走几步,就听到叫卖,“刚出锅的韭菜猪肉包,热乎着呢”!头戴白色高帽子的大师傅,一口气喊完,顺手抓出一个包子,狠狠地咬了一口,吃得那个香啊。小孩只敢仰起头悄悄地看大人的脸色,喉咙动了动,没敢说什么。
大人们关注的是菜市,白菜、萝卜是冬天的主菜,想吃些不一样的菜只有去集市上买。现在常见的蘑菇、芹菜,还有带鱼,那时候可是稀罕菜。带着冰碴儿的豆芽是首选,还有土豆,再到肉摊上买块带膘的猪肉。
布摊是集市上的大户,一长溜木架子上摆满布匹,一捆捆的花布在黑、青色为主的布堆里,显得格外好看。每个摊子前面都有一些妇女和孩子,翻来覆去地挑着看着。偶尔有相中的,摊主就赶紧高喊:“花布二尺!”然后“刺啦”一声,把布撕开,惹得周围的人都回头观看。
百货商店是必须逛的,即使不买东西,也要挤进去看一看。那是集市的中心,宽敞的大门、锃亮的玻璃窗、高高的柜台,显得与众不同。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好多东西都是从来没见过的。商店里挤满了来赶集的人,他们打听着价格,与外面货摊上的物品比较着,然后掂量着揣在怀里的钱,与家人小声讨论着。营业员穿着整齐的服装,面无表情地应付着光问价而不真心买的群众,不时地大声呵斥乱摸乱捏的人。我总禁不住想,长大后自己也要当营业员,那得多威风。眼睛都不够用,专门看那些比较稀罕的东西,像彩色塑料壳的暖瓶、毛茸茸的小玩具、能放好几层笔的铅笔盒,这可是回去后要对小伙伴们炫耀的。如果能够买上一件带回家,那是相当骄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