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6

放下执念 勇敢对待“未完成事件” 5,041 2022年02月18日

本报记者 鞠圣娇

生活中,很多人分手后,还想着与前任保持联系,这是为什么呢?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李宪认为,不论分手原因如何,我们都不能接受分手这个结局,觉得这段感情不能这样结束,所以我们会念念不忘。

“不只是分手,还有很多事都会让我们有未完成的感觉。德国完形心理学称这种事为‘未完成事件’。”李宪在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都会“我本可以……”来表达对“未完成事件”的看法,背后是不甘和遗憾的情绪。李宪说,“未完成事件”在心理学中的定义是“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那些得不到的东西、未达成的目标都会让我们记忆深刻。

在面对“未完成事件”时,我们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未完成情结呢?李宪说,这与我们对“完整”的执念有关。研究发现,当人们看到有小缺口的图形时,会想去补全它,让它成为一个完整的图形,人们在小时候就会表现出这种本能。而完形心理学强调,不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心理上,人都会追求和构造一个完整且闭合的图形,所以,人们近乎偏执地渴望生命中每件事都有始有终。那些没有结果的事伴随着未被满足的愿望,被人们带入日后的人生中,即使我们逃避这些“未完成事件”,也可能仍在被这些“未完成事件”控制着。

“有效处理这些‘未完成事件’,才能促进心灵成长。”李宪说,我们应真正接受心灵深处的“未完成事件”,从中吸取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

如何恰当处理“未完成事件”呢?李宪给出了三条建议。第一,恰当地处理负面情绪。不论这些“未完成事件”结果如何,它都曾带给我们焦虑、懊悔等不良情绪,这时,我们需要告诉自己,我们的负面情绪产生于“未完成事件”,我们不应批判自己。第二,客观评估“未完成事件”,不论这件事是吵架未发挥好还是他人不辞而别,我们都需要避免过度关注自我,应该转换视角,编出更加丰富的人生剧本。第三,让“未完成事件”有仪式感地完结。如果梳理未完成事件,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努力,如他人欠我们钱不还,我们可以继续向对方追讨,让自己不留遗憾。

李宪说,我们应该告诉自己,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结局,我们应该学会接纳与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