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学秋介绍新书出版情况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目伦
“《光阴对面》这部作品去年5月份出版,内容修改了多次,删去了三分之一的字数,让人心痛。由于出版社要求严格,《苦乐年华》这部作品则遭遇‘难产’,直至今年1月份才面世,前后历时一年多。”6月5日午后,在市城区运河边一间幽静的茶馆里,聊城作家扈学秋介绍了他短时间内连出两本新书的经历。
扈学秋出生于1973年,老家在东昌府区沙镇镇扈庄村。他从小喜欢听评书、广播剧等,上学后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当成范文在课堂上阅读,从那时起,他心中就埋下了文学的种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从上小学起就喜欢写文章,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看着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我别提有多开心了。”
对于迷上写作的扈学秋来说,文学这条路走起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90年,扈学秋被选拔到聊城四中实验班,学的理科,大学就读的是一所化工院校。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化工企业,从事技术、销售等工作。
2003年,由于单位搬迁,再加上感觉前途渺茫,扈学秋便丢掉“铁饭碗”,跟朋友一块儿做起了生意。“我的思想还是比较超前的,2002年时就买了一台电脑。”扈学秋说,辞职下海后,由于时间充裕、设备完备,他便一头扎进文学的海洋,经常利用电脑记录生活、抒发心得。2014年年底,他放下一切工作,开始专职写作。“心中的那粒种子一旦发芽,你便无法抑制它的生长。知足常乐!只要降低自己的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的丰盈,文学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2015年前后,网络文学走入大众视野,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在线阅读平台的兴起使得网络文学的传播更加便捷,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阅读作品。在此背景下,扈学秋收获了大批粉丝。
写了这么多文章,为何不结集出版?不少读者这样问扈学秋。这正契合扈学秋的想法,于是,他于2018年7月出版了自己的随笔集《一年之隙》。“这是我2017年一年创作出来的作品,几乎一天一篇。这本书在线销售火爆,京东自营书店一度断货。”扈学秋说,打铁要趁热。他又于2019年9月出版了第二部作品《沉思集》,50篇精美散文、400条人生感悟收录其中。
两部书接连面世,扈学秋受到更广泛的关注。2019年1月,他成为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2020年5月,山东省作家协会公示新会员名单,扈学秋名列其中。“一年多的时间,相继加入省、市作家协会,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激励。”扈学秋说,他再接再厉,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了1000多篇原创作品,在抖音平台上拥有35万多名粉丝。
今年3月29日,扈学秋一位青岛的学弟说,他在青岛市图书馆书架上偶然看到了《一年之隙》这本书,感觉很亲切。“我后来了解到,这是青岛市图书馆特意购买的,用于读者借阅。”扈学秋说,看到自己的书从线上走到线下,他非常开心。
5月18日,由东昌府区文联、东昌府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扈学秋散文集《苦乐年华》《光阴对面》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举行。这两部书,将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聊城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臧利敏说,《苦乐年华》与《光阴对面》两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以深刻的思考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元,在内容深度、艺术价值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给广大读者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思考。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获得者谭登坤认为,这两部作品从生活中来,记录作者最真实的体验,既有波澜又有起伏,既有疼感又有温度,“他是真心喜欢文字,并且是全身心投入的,打马上前,不留退路”。
《小湄河的梨花》《游览任克溥故居绮园》《朝圣东阿鱼山曹植墓》《运河博物馆》《我和聊城的三十三年》……这些年,扈学秋一直通过写文章讲述聊城故事,慰藉自己,治愈他人,宣传家乡。他说,从事专职写作10余年来,他有苦有乐有收获。他仍需更多的积累和沉淀,今后,将在地理、历史、人物、非遗等方面多下功夫,围绕人文精神、文化自信等主题写文章,增强作品的思想性、趣味性以及文字的厚重感、层次感,助力聊城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再平常的事物,在他眼里都是美好的。”作为扈学秋新书的“第一读者”“责任编辑”,扈学秋的妻子李雪梅说,只要丈夫愿意写,她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