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8

六十五加肉补 六十六吃饼卷肉 六十七吃个鸡 这些传统寿庆习俗 您了解吗 5,262 2022年02月22日

《祝寿图》 王发社 作

90岁老人王子明的寿庆现场。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金路

寿庆,是聊城风俗中的一项重要礼俗。蟠桃盛会、八仙庆寿等神话传说,无不体现着国人对长寿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古代的‘五福’,即福、禄、寿、喜、财五种人生追求,其中,有‘惟寿为先’的说法。”2月16日,研究聊城民俗文化多年的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生导师孙雪岩说。时至今日,寿庆仍在聊城民间流行,并且成为祝福老人长寿的重要形式。

生日为母亲受难日

先民本无庆生习俗

“古时候,医疗条件不发达,生产对于母亲来说是一大考验,许多人由于难产或是产后虚弱染疾而去世。因此,古人将生日视为母亲的受难日,时至今日,依然有这种说法。既然是母亲受难之日,又怎能大张旗鼓去庆祝?”原聊城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编审汪庆峰说。

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试儿”习俗,也就是在小孩周岁时,在男孩面前的桌子上摆弓、箭、刀、笔、食品、珠宝、服饰,在女孩面前的桌子上摆刀、尺、针、线、食品、珠宝、服饰,根据小孩抓取的物品,判断小孩的特性是贪或廉、愚笨或聪慧。接下来,便与邀请来的亲戚举行宴会。这一仪式过后,如果孩子双亲健在,则要举行生日宴会,意为感谢父母,并非庆祝孩子的生日。不过,有一些缺乏常识的人,即便双亲已离世,仍饮酒作乐,没有感伤父母的意思。这样一来,生日宴会的目的便由感激父母转变成了庆祝自己的生日。

唐玄宗时期,天下一片太平,人们沉浸在盛世的景象中,因此,唐玄宗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大举庆生,并将自己的诞辰日定为“千秋节”,标志着庆生活动的官方化、合法化。从此,上行下效,社会各阶层也跟着庆祝生日,庆生礼俗随之形成。

不到花甲年不庆寿

有些老人忌过生日

在聊城风俗中,寿庆又称过生或做寿,一般指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的说法,因此,将60岁作为做寿的起点。60岁以后,每10年称为“大寿”,每5年称为“小寿”。不管“大寿”“小寿”,都要举行庆祝活动。现在社会老龄化加剧,人的寿命普遍延长,因此,有些老人选择70岁以上才给自己做寿。还有些老人忌讳过生日,认为过生日就是折寿。

寿庆是儿女亲朋向老人表达敬意与孝心的重要风俗,在聊城,逢老人整岁,如60岁、70岁、80岁、90岁、100岁等,做寿的场面会格外隆重。旧时,聊城官宦、富贵人家做寿,事前遍下请帖邀请客人,帖上写“某月某日为家严(或家慈、家伯、家叔等)多少岁诞辰,桃觞敬请光临”字样,受帖的亲友必送礼品、礼金等。做寿的场面豪华阔绰、极尽奢华,大堂中铺设寿堂,上供王母寿星,高烧红烛,遍挂亲友为庆寿而送的寿幛寿屏。有的亲友还送“堂会”,即在宴席当中,请戏班演戏助兴,以示庆贺。

孙雪岩表示,聊城有“六十五加肉补”“六十六吃饼卷肉”“六十七吃个鸡”的俗语,意为这三年的寿庆较为隆重,其中以66岁的寿庆最为隆重,象征着六六大顺。

“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这一风俗在聊城非常流行。意为,父母66岁生日,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给父母拜寿,寿礼必须是一块猪肉,象征着女儿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女儿送肉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73岁、84岁是老人的忌年,称为“损头年”。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儿女要在父母过这两个生日时,买条活鲤鱼让老人食用,取鲤鱼善窜之意,象征老人渡过难关,太平无事。

此外,给老人祝寿忌间隔,即从第一次寿庆开始,每年必过,直至老人寿终,否则即为“不孝”。

晚辈祝寿要备寿礼

寿星要设寿宴款待

现代社会生活中,寿庆也相当隆重。老人生日这天,儿孙们要将寿星的居室精心布置一番,堂屋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堂屋中间放一张方桌,桌前挂红色围裙,桌上燃两支红蜡烛和几炷香,并摆满寿果、寿酒、寿鱼等。墙上挂寿星图或寓意长寿的画,如“松鹤延年”“富贵白头”“四世同堂”“福寿双全”等,还要挂红色寿幛和寿联,上面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字样。

贺寿人所送的礼品叫“寿礼”。寿庆前,晚辈要准备寿礼,一般有挂面、鸡、鸭、鱼、鸡蛋、蛋糕、烟、酒、茶等,有的给老人买一身新衣服或一双新鞋子,有的给老人送拐杖、寿联、寿匾、寿画等。所送挂面称为“寿面”,鸡蛋称为“寿蛋”,红糖称为“寿糖”。凡是已出嫁的女儿,要给父母准备“寿糕”,城市居民流行购买西式蛋糕。

祝寿当天,晚辈携带礼品给老人拜寿,老人则在家中接受晚辈的祝福,并设寿宴款待。祝寿宴席丰盛,男女分席,酒后用饭必吃面条,叫“长寿面”,为的是祝福老人长寿。生日当天,已分居或出嫁的子女要阖家团圆,以示隆重。亲戚朋友要来祝贺,因此,寿星家中要备上丰盛的宴席招待宾客。

2021年9月的一天,在东昌府区闫寺街道苏南村,90岁的老党员王子明,接受4个儿子、2个女儿以及孙辈们的祝寿,呈现的四世同堂祝寿场景其乐融融,彰显了和谐大家庭的浓厚氛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城里老人选择去饭店办寿宴,饭店也会给做寿的老人一定优惠。农村老人普遍在家中摆寿宴,寿宴一般由老人的子女张罗,老人只在家中接受晚辈祝寿,也有一些老人讲究亲力亲为,自己张罗寿宴。

现在,随着社会发展,祝寿的风俗也有很大改变,曾有一个时期,有些儿女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平台为老人点播歌曲,祝福老人生日快乐;有些儿女提前去照相馆预约,在寿庆当天,与老人照全家福或倡议亲朋与老人合影,以作留念;也有些儿女携带老人外出旅游,让老人放松心情。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有些子女身在外地不能赶回家给老人祝寿,则会通过电话、短信、彩信、QQ、微信等方式给老人送去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