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4

历史印记藏在古城区这座博物馆里 5,305 2022年02月23日

李叶介绍老粮库保护利用前的情况。刘亚杰 摄

馆内展示的唐代海兽葡萄镜。刘亚杰 摄

本报记者 刘亚杰

本报通讯员 张迪


2月16日上午,记者见到李叶时,她正忙于更换博物馆内陈列的部分文物。

“博物馆会定期更换展品,以满足市民对于历史文化的需求。”李叶说,儿时从古城区走进城区,如今又从城区走进古城区,对于她这名80后来说,好像来了一次穿越历史的旅行。

“这些碎瓷片都来自于古城区,年代以宋、明、清为主。”站在一面由6000余片瓷器碎片组成的印记墙前,李叶对这些“宝贝”如数家珍,“有年号款、堂号款、吉语款、花款等,这些瓷片不仅体现了本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是广大文物爱好者进行实物学习的便利场所。”

李叶是东昌府区博物馆副馆长,也是一位“老聊城”,小时候居住在古城区的记忆,让她对这份工作有了特殊的感情。今年春节期间,李叶一直忙个不停,古城区道署西街成为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的景点之一。

东昌府区博物馆,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道署西街老粮库保护修缮而成,这里也是明清时期东昌府衙旧址。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粮库是聊城市现存唯一的一座老粮库。它形制特殊,风格独特,青砖砌墙,屋顶起脊,并排的通风口见证了那段计划经济盛行的历史。

2014年至2016年,这里改建成东昌府区博物馆,2020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走进东昌府区博物馆,老粮库的外墙上至今保留着重要的文化遗存——老三篇。据了解,博物馆外墙上的老三篇现已成为聊城保存最完整的标语墙。

博物馆内部主要包括展厅和附属设施,其中,展厅有4个,新建设的附属设施建筑主要用于库存、文物维修、安保、接待、学术研究和办公。

“我们馆分为4个展厅,目前,展出的是老粮库活化利用成果展、聊城出土唐代文物展、聊城莘县唐代墓葬图片展、社会藏品展、聊城首届古砚展、张宪平先生国画艺术展、明清时期线板展。”李叶告诉记者,东昌府区博物馆是一个了解聊城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这里,可以看到多件文物以及历史价值非常高的重要藏品,如五代白瓷执壶、元代德化窑莲花座观音、宋代青铜编钟、宋代青铜面具等。近年来,众多机关单位党支部、青少年学生、社会团体及普通群众、外地游客到这里重读老三篇,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该馆自2016年开馆以来,人流量达到20余万人次,举办各类展览近20次。

购粮证、粮票……在一组有关老粮库的老照片前,几近脱落的瓦片,野草丛生的院落,一度显示了这里的落寞;而近年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老粮库重新在历史传承中焕发生机。

“说实话,我很享受现在的工作,也很乐意和游客们分享关于古城的每一个故事。”李叶说。如今,这位爱美的80后也痴迷上了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只要有空,李叶就会带孩子到博物馆逛一逛,她希望孩子了解妈妈曾经生活过的“老家”,记住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