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进行中。刘雨蒙 摄
正在进行电生理监测。刘雨蒙 摄
本报记者 鞠圣娇
“僵硬无力”是什么感受?今年47岁的吴秀红(化名)最有发言权。7年前,她患上帕金森病,全身肌肉僵硬,不能自由活动,肢体像是被绳子绑住了一样,无法自行走路、吃饭。
2月17日,吴秀红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接受了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功能神经外科团队在她的脑中植入了俗称“脑起搏器”的刺激电极。2月18日下午,还在术后恢复中的吴秀红一改往日的动作缓慢,自如地伸展着手臂,言语间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这几年,胳膊、腿从没有感到这么轻巧过,我感觉生命‘重启’了!”
多年病痛让她濒临绝望
7年前的一天,吴秀红忽然感到右侧肢体僵硬、无力,她认为是颈椎、腰椎问题,检查后未发现任何异常。后来,左侧肢体也开始僵硬、无力,在一家医院确诊为帕金森病,服药后症状缓解明显。
然而,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的运动症状有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等。吴秀红的症状表现为肌强直和运动迟缓。最近几年,她服药后仍会出现全身不受控制地乱动,这是药物副作用——异动。一方面,为控制帕金森病症状,她需要不断地加大药量、服药频次;另一方面,药物副作用越来越大,带给她很大痛苦。
听说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早已成功开展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吴秀红毫不犹豫地赶了过去。“吴女士病程已经5年以上,药物疗效开始明显下降,并且出现了严重的运动波动和异动症,是接受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的最佳时机,也只有手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她的症状。当时,我们经过多种术前评估,判断手术可以很好地改善她的症状,并且她没有明显的手术禁忌症。”吴秀红的接诊医师、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苏道庆说。
微创手术让她生命“重启”
根据患者症状,功能神经外科团队通过手术计划系统确定了手术靶点。2月17日上午,医师们利用立体定向技术精准地将两根直径为1.27毫米的电极置入颅内预设的手术靶点。功能神经外科主任耿凤阳说:“这种手术是微创手术,只需要在头部打开两个硬币大小的口,就可以将刺激电极植入颅内。但手术操作细节需要做到极致,分毫不差。同时,手术过程也要层层验证,步步把关,包括电生理专家对颅内靶点核团信号的检测,神经科评估师评估患者对术中微电极测试的反应,目的是选择最佳的靶点,确保术后有最好的治疗效果。”
手术中,最激动人心的是微电极测试阶段,此时患者在局麻状态下,意识是清醒的。微电极接通微弱电流后,患者原本“使不动”的肢体立刻轻松自如。“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手术医师和护士们不断地和我交流,给了我信心和勇气。医生让我动,我立马感觉手脚被解绑了,感觉从未有过的轻松,太高兴,太感谢了!”谈及术中经历,吴秀红仍然很激动。
植入电极后,麻醉师让吴秀红进入了全身麻醉状态,神经外科医生将为电极供电的电池装到了她胸前的皮肤里,并通过皮下隧道用电极延长线将电极与电池连接到一起。“这块电池学名叫神经刺激器。吴女士安装的神经刺激器可以实现远程程控,患者坐在家里就可以接受到医生的程控,节省了治疗费用,免去了舟车劳顿的辛苦。”副院长张士刚说,“帕金森病患者的术后程控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远程程控的功能适合于远途的病友。”
一场历经3个小时的高难度微创手术,改变了吴秀红的生活。
脑深部电刺激术厉害在哪儿?
脑深部电刺激术是神经调控疗法技术之一,也称脑起搏器植入术,是近20年来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领域逐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相对于以往的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手术,该手术有可逆、可调节、非破坏、不良反应小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成为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往往成为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唯一微创、可逆、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实,脑深部电刺激术不仅能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还可以用于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植物人、慢性疼痛、强迫症、抑郁症等疾病以及戒毒戒瘾。其作用是通过慢性高频电刺激抑制异常电活动的神经元,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以及疾病病情变化,可以通过调控脑深部电极的刺激触点,调节输出的电流、电压、频率等多个因素,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而且通过重复“开—关”,可以精确评估治疗效果。
“但是,并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适合该手术,需要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张士刚说,“脑科医院是最早开展帕金森病神经调控治疗的单位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治疗了聊城及周边众多帕金森病患者,取得良好疗效。同时,脑科医院目前已组成‘一站式帕金森病诊疗单元’,单元内可通过多学科专业医师评估,采用药物、手术、康复和心理疏导等多模态治疗方法,给予不同病情阶段的帕金森病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