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两张老照片里的亲情故事 53,075 2024年06月25日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陈一力

“你好,我家书橱里珍藏着两张老照片,看到这两张照片,我就想起母亲和我们一家人的故事。我想跟你聊一聊,可以吗?”6月20日,聊城市民陈士功在电话中对记者说。23日,记者应邀来到陈士功家中,看到了他所说的两张照片。

“80多岁的大姐告诉我,这两张照片都是70年前在光岳楼西侧路南的真光照相馆拍摄的。”陈士功介绍,第一张照片拍摄于1951年秋,第二张拍摄于1953年秋。两张照片均是涂色上彩,格外光亮,应该是用了当时先进的照相技术。

“第一张照片中间,坐在凳子上的是我母亲,她怀中抱着的男婴是我,当时我只有6个月大。大姐(左后)、二姐(右一)、三姐(左一)分别依偎在母亲身旁。三姐还拿着一串葡萄在吃。”陈士功介绍,据他大姐说,那天,母亲带着他们从位于市城区东关大街的家中出发去照相,还没走到照相馆就有些累了,就先到光岳楼北路西的一个亲戚家休息了一会儿。亲戚赶忙去街上买来葡萄,洗净后让他们吃。母亲和亲戚说了一会儿话,随后抱着他,带着他的3个姐姐走进真光照相馆。临走时,三姐手中还拿着一串葡萄,边走边吃。拍照片时,三姐的那串葡萄还没有吃完,就这样,她吃葡萄的一幕就永远定格在了那张照片中。

第二张照片是陈士功两岁半时拍摄的,他站在一盆花旁,透着股机灵劲儿,显得调皮可爱。“我长大后,母亲曾给我说过拍这张照片时的情形。当时,母亲好几次让我站在镜头前,我都乱跑,后来虽然站在了镜头前,但双手叉腰,两腿叉开,紧咬着嘴唇。摄影师不停地摇着手铃,告诉我站好。最后,我放下了双手,两腿并拢了一些,但还是紧紧咬着嘴唇不松开。母亲告诉摄影师,就这样照吧。”陈士功说,所以,当时就拍下了这张紧咬嘴唇、双腿未完全并拢的照片。

每每端详这两张照片,陈士功总会想起小时候在母亲的陪伴下幸福成长的一幕幕,深切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深深体会到母亲的辛劳。“我曾写过《回忆母亲》这篇文章,刊登在2019年5月10日的《聊城晚报》副刊上,文中记述了母亲利落贤惠、孝敬公婆、持家有道、教育子女、乐于助人、辛劳一生的几件事,以表达我对慈母的怀念以及感激之情。”陈士功说。

“我们姐弟几人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亲手裁剪并一针一线缝起来的。我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母亲究竟给我们姐弟7人做了多少件衣服,她自己都记不清了。我至今还记得母亲坐在煤油灯下给我们缝衣服的情形。”陈士功回忆说,在冬天,他躺在暖和的被窝里,母亲边缝衣服边给他讲故事。母亲有些文化,小时候外祖父教她识字,并给她讲过一些故事。母亲又讲给他听,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及一些历史故事。

此外,陈士功的母亲还给他讲过一些革命故事。1946年解放聊城战役中,一些负伤战士被安排在陈士功家中养伤,这些战士很英勇,没有一个人喊疼叫苦。有些战士不能端碗拿筷子,陈士功的母亲就喂给他们吃,直到他们养好伤回到部队。“母亲说,这些战士真是好样的。”陈士功说,母亲给他讲了很多故事,不知多少个夜晚,他都是听着故事进入梦乡的。

“这两张照片,我会永远珍藏。每看到照片,我便想起唐代诗人孟郊的诗《游子吟》,我改了其中的诗句,以表达对慈母的怀念之情——慈母手中线,儿女身上衣。挑灯密密缝,夜深亦细织。恩重毕生念,存照寄永思。”陈士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