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儿童口吃,正确引导是关键 56,281 2024年08月22日

□ 鞠圣娇

从“妈妈,我……我……我想吃苹果”到“妈妈,我想吃苹果”,5岁的小飞在这个暑假摆脱了口吃的困扰。对他帮助最大的是聊城市妇幼保健院康复院区言语康复部的老师们,她们不断鼓励他,教给他正确的发音技巧,让他学会顺畅表达。

聊城市妇幼保健院康复院区言语康复部主任徐艳艳介绍,口吃是一种言语节律障碍,多发生于3—5岁的孩子,表现为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口吃的原因很复杂,通常与先天遗传、后天发展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刚学会说话的2—4岁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口吃现象,这种一般是暂时性口吃,一般持续3个月到半年左右,属于正常现象,家长无须过分焦虑。当孩子到了幼儿晚期或者学龄初期,口吃持续超过3个月就要积极进行言语治疗干预。因为年龄越大,口吃改善的概率就越低。

什么情况属于口吃?徐艳艳说,第一,说话重复,如重复同一个音节,或者重复同一个单字、词组;第二,延长、插入音节,如拖长某个发音,或在句子开始前插入不必要的音节;第三,有异常的小动作,除了言语上的口吃外,孩子还存在说话时眼睛快速眨动、耸肩、用力吸气、跺脚等行为特征。

“口吃不仅影响孩子与他人的正常交流,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徐艳艳说。现实中,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口吃时,往往会批评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更加不愿意开口说话。在徐艳艳的诊室,来就诊的孩子与陌生人说话时会感到紧张,家长却要求孩子多说话,加重了孩子的紧张感,孩子更加不愿说话,形成恶性循环。徐艳艳说,当孩子出现说话过程中50%以上时间和听者没有眼神交流、口吃预测工具分数超过18分等情况时,家长应带孩子到正规言语康复机构评估。

针对口吃的孩子,言语治疗师会先进行评估,判断孩子口吃的程度与类型,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采用言语治疗、心理干预及生物反馈疗法等方法干预,比如,他们会建议孩子说话前先思考一下,进行呼吸吐气、发音、语速等训练。他们也会教给家长一些家庭干预方式,比如家长与孩子对话时,要认真倾听、多鼓励、少批评,要减慢语速、减少提问次数,采用短句交流等方式。“家长的配合对于干预孩子口吃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家长重视孩子口吃问题,正确引导孩子。”徐艳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