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贠秀军
38元一支的中药冰淇淋、52元一个的中药面包……近期,打着养生口号的各种“中药+”产品走红,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的青睐。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以及健康养生观念的深入人心,中药与餐饮实现跨界“合作”,中药元素成为一些食品火爆“出圈”的流量密码。在“万物皆可中药”的潮流下,有不少消费者提出质疑:中药餐饮,真养生还是智商税?
将传统中药元素融入餐饮,不仅是激发餐饮行业活力的创新之举,也反映出人们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同。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且有诸多成功的实践,比如阿胶枣、龟苓膏、凉茶等,其保健作用和独特风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肯定和喜爱。
而如今商家竞相推出的“中药+”系列产品,却往往是将几味中药材简单地加入食品中。以中药冰淇淋为例,不论其中有多少味具有滋补功效的中药材,也难以掩盖冰淇淋本身就是寒凉食物的事实。另外,这些食品中添加的中药材含量有限,且其中的中药配方并不适合所有人。可见,商家刻意标榜其养生功效,是追求短期效益的一种营销噱头。
“中药+餐饮”,跨界合作需要把握好“度”。一方面,探索要有限度。中药材的使用与食品宣传须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规范。为了规范保健食品原料使用,我国2002年就发布了《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其中列明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明确规定除了药食同源的食材外,不允许将任何其他药材加入普通食品中。为了逐利而虚假宣传、夸大功效从而误导消费者,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创新需要适度。中医的膳食养生并非简单的药食混合,将中药元素融入餐饮之中,需要以专业的中医理论作为支撑。中药不是“百搭单品”,罔顾药理而将其随意添加到各类食品中,是对中医药概念的曲解和滥用。
中药餐饮要真正“出圈”,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餐饮业依傍中药元素的噱头,实现了短暂的爆红,而想要长久红火,还要在专业性和适配度上下功夫,在保证符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以健康美味俘获消费者的心。消费者也要保持理性,养生在于平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企图通过吃几次添加了少量药材的食品来养生,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