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人武干部在聊城地委党校培训时的合影(后排右二为作者父亲)
□ 庞洪锋
1962年到1978年,父亲在东阿县铜城公社、顾官屯区人武部做事。“兵员征集”是人武部的重要工作。“兵员征集”,俗称征兵,也有人称送兵。父亲有一本《送兵日记》,我看到过,只是随便翻了翻,具体写的啥,记不清了。倒是里面不明白的那些话,老是让人琢磨,反倒记得清楚。那年我好像念五年级。
父亲在《送兵日记》中说:不送“病”兵,不送问题兵、不送不合格的兵……
那时候,一年送一次兵。时间大约在冬季(其间也有在夏季的)。
送兵时节,我最兴奋,因为能见到解放军叔叔了。平时安静的区政府大院,此时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父亲的办公室在第三排,从东边数第三个屋,一到送兵时节,父亲有事离开办公室,就不大锁门了。我常常寻机进去搜查一番,每次都有收获。父亲的桌子上间或会有民兵教育之类的读物,比如《解放战争回忆录》《吴兴春的故事》《星火燎原》等,都是我特别喜欢看的。经常是我看着看着,就有年轻人来找父亲,或是年轻人和老年人一块儿来,父亲不在,他们就坐下等,直到父亲回来。
送兵的日子,父亲常常不能按时吃饭,三顿并成一顿吃也是有的。父亲的那辆飞鸽牌自行车,也跟着主人超负荷运转,车胎放炮也不稀罕。车坏了,父亲总是找街上修车的老杨头修理。补胎时老杨头总是念叨说,给自行车换个新胎吧。父亲只是笑笑。父亲很赞赏老杨头的正直敦厚,常趁补胎时,和老杨头聊聊天。慢慢地,两人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父亲每次给老杨头补胎钱,老杨头总是推来推去执意不收。父亲便说,不收钱,下次不过来补胎了。老杨头便摇摇头,收下钱。老杨头有个儿子,想去当兵,老杨头也乐意让儿子到部队上去锻炼锻炼。老杨头找到父亲询问,父亲说在宋庄报名查体吧。老杨头的家在公路北边的宋庄。那年,老杨头的儿子没走成,因为查体查出他的儿子有疝气。父亲知道后,觉得可惜。老杨头的儿子,一米七的个子,高中生,家里有个弟弟,弟弟那年念一年级。头好几天,老杨头的小儿子就给同学炫耀:“俺哥要去当兵了。”邻居劝老杨头找找我父亲,说,你们关系这么铁,一说准行。老杨头是个耿直人,本不想去找,架不住别人劝说,为了儿子就去找了我父亲。父亲说,到了部队上,还要复查身体。这样对部队不好,也害了孩子。不如等割了疝气,明年还有机会。老杨头觉得父亲说得在理,就听了父亲的劝告。父亲帮老杨头联系了县里的医院,给老杨头的儿子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第二年,父亲送老杨头的儿子当了兵。过了四年,老杨头的儿子到邻县去接兵,专门过来看望父亲。
兴隆村里有位代课老师叫章子堂,验上了兵,村里不放,说没人替代,会耽误学生正常上课。章子堂去找我父亲。父亲和兴隆村负责人谈话,第一次负责人不松口,说,不行,没人代课。父亲让兴隆村的民兵连长,帮忙找个代课老师。民兵连长说,自己的妹妹初中毕业,可以做这件事。村里只好放人。有人说,村负责人和章子堂之间有矛盾。父亲认为,村里说的也是实际情况,能把问题解决了就是圆满。
章子堂临走那天,提着一篮子鸡蛋到家里来感谢,父亲当时不在家,他交代过,谁的东西也不能收。姥爷见章子堂一定要留下鸡蛋,就说,你还再让我跑一趟送回去吗?章子堂没办法,只好把鸡蛋提回去了。到了部队,章子堂给父亲来了一封信,信里有一张他穿着军装的照片。
父亲对部队特别有感情,虽然他没有当过兵。
1982年,父亲到聊城地委党校参加人武干部培训,培训结束之后与其他干部合影留念,这张照片一直被他小心翼翼地珍藏着。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