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大陶村石碑故事多 63,057 2025年01月08日

陈春田介绍三通功德碑的来历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目伦 刘学

“这些石碑已有上百年历史,记载着先人的德行,之前一直被用作建桥的材料,我们挖掘出来清理后立在村头,供后人学习。”1月3日,东昌府区斗虎屯镇大陶村村民陈春田介绍了村里重新立碑的经过。

当日,阳光普照,给寒冬带来一丝暖意。在陈春田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大陶村村南,看到了立在村口桥旁的三通石碑。

“陈正是兵部差官陈德聚的祖父,为人敬慎自持、忠诚,是后代的榜样。他的威严远播边疆,家中收藏着军事策略之书。朝廷的恩泽遍布天下,国家有表彰忠臣的典制,现在追赠你为武德骑尉,并赐予诰命。黄氏、刘氏,是兵部差官陈德聚的祖母,在涵养家风方面堪称典范,名声昭著,现在追赠你们为宜人。”陈春田边读边翻译,介绍着碑文的内容。

陈春田今年53岁,他的先祖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哥哥陈友直。陈春田祖籍临清市康庄镇陈寨子村,其先人搬到斗虎屯镇安家生活已经有260多年了。

因斗虎屯镇大陶村维修村口的桥梁,陈氏后人将碑挖了出来,一共有七通。其中,三通是功德碑,四通是墓碑。陈春田看到这些碑后,决定把碑保存下来,向村人进行展示。陈春田跟村“两委”成员商量之后,把这三通功德碑立在了村口。2024年10月31日,陈春田召集族人举行了树碑仪式。

功德碑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中两通碑顶有龙形雕刻,碑高4米,宽90厘米,厚26厘米。记者看到,最右边一通碑,正面上方写着“圣旨”,背面上方写着“覃恩”字样。中间一通为德行碑,正面上方写着“流芳”字样,背面上方写着“千古”字样。碑帽上的“二龙戏珠”、碑身上的人物和花瓶、碑座上的祥云等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寓意丰富。

陈春田告诉记者,这些石碑重见天日后,他们邀请专业人士对碑文进行了详细解读。

陈正墓碑及圣旨碑记载,陈正,字素养,系大陶村陈氏第七代,为清同治庚午科武举人陈德聚之祖父。陈德聚功成名就之后,请求同治皇帝敕赠祖父为武德骑尉,封赠祖母为宜人。

陈景臣墓碑记载,陈景臣,字良弼,清末武庠生,陈正次子,系大陶村陈氏第八代。他自幼读书,认为大丈夫应当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于是弃文从武,考中武秀才。清末,陈氏家族数代人精通弓马,连续取得功名,名噪一时,正是陈景臣开创这一先河。

陈永禄德行碑记载,陈永禄,字墨林,为清末太学生,系大陶村陈氏第九代。他自幼纯朴谨慎,读书明理。到了中年,他深刻体会到积财不如积德,经常资助一些贫困人家。他擅长看疮病,给人治病,无论贫富,皆悉心治疗,且经常免费提供药物。因其积德行善,卒后乡邻亲友捐资为其立德行碑。

陈德聚德行碑及墓碑记载,陈德聚,字润斋,为清同治庚午科武举人,大陶村陈氏第九代。他性情豁达,体貌魁梧,文武双全,中武举后进京复试,受到张姓尚书赏识。张尚书希望他任职,他以父母年迈为由婉拒。他爱好音乐,且擅长草书。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为保卫家乡,他主动承担起组织地方自卫的责任,并命其三子武举人陈殿麟负责民团事务,使周边百姓得以平安生活。

陈槐青纪念碑记载,陈槐青,字方午,系大陶村陈氏第十一代。其祖父陈德聚及其父陈殿麟,同为武举人。他继承祖父和父亲衣钵,随父办民团,身经百战,打击了许多周边土匪势力。堂邑县政府委任他为总指挥带队剿匪,1928年在张庄围剿土匪战斗中,不幸中流弹牺牲,年仅37岁。

目前,陈春田和村民们一起,正就石碑保护事宜向相关单位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