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心肺复苏应成全民必修课 77,859 2025年10月28日

□ 李丽

近日,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盛英平在一场宴席上跪地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事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她的专业施救下,患者沈先生成功闯过了最危险的“黄金四分钟”,从死神手中夺回了生命。在感佩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同时,我们不禁思考:当意外降临时,假如没有“白衣天使”在场,我们靠什么来挽救一个垂危的生命?

沈先生无疑是幸运的——危急关头,正好有专业医护人员在场。但我们不能总把生命的希望寄托于“幸运”。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相当于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发生心脏骤停。更令人警醒的是,有数据显示,9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之外,而我国的院外抢救成功率仅为1%,这一数字远低于发达国家。从拨打“120”到专业救援抵达,往往超过5分钟。而医学实践证明,在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患者的存活率可高达50%。这宝贵的“黄金4分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掌握在医护人员手中,而是取决于现场的每一位目击者。

然而,现实是严峻的。我国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普及率仅在1%左右,与现实需求形成巨大反差。大多数人知其重要,却不知其如何规范操作。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公众学习渠道不畅,很多人“想学却不知去哪里学”;其二,培训体系尚未标准化,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其三,缺乏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导致许多人即便学过,也因技能生疏而不敢施救、不会施救。

因此,将心肺复苏这一专业的医疗技能转变为一项普及的公众素养,已刻不容缓。这需要制度层面的系统支持:推动急救培训规范化,鼓励社会专业力量参与普及;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设置必修课程,将心肺复苏纳入驾照考试、公务员入职培训等环节;完善法律法规,为施救者解除后顾之忧。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急救技能的学习,不应是少数人的“专业”,而应是现代社会中“人人必备、人人能会”的生存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在生死瞬间,让更多“沈先生”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