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
标题导航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夏日摇风

□ 刘旭东

连日来持续高温,城乡上下都启动了空调模式。我翻找东西时,发现了两把扇子,一把是老伴前年赶集买的芭蕉扇,一把是我去年到合肥参加“包公杯”颁奖和展演时组委会发的折扇。这触发了我久远的回忆。

扇子,在古代又称“摇风”。我自幼生活在乡下,见过各种各样或购买或自制的扇子。最常见的是芭蕉扇,这种扇子扇面大,扇风效果好。如果仔细地用,能用好几年。那时候,每当夏天来临,母亲就早早地从里屋找出两三把或大或小的芭蕉扇,用湿布轻拭扇面、扇把,泛黄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那扇面宽大如荷叶,边缘因长时间摩挲而微微卷起,却仍能呼啦啦地扇出一阵阵凉风。那扇子有的新有的旧,旧的扇龄有五六年了,扇面也因数次修剪而变小,用针线和旧布包一下边,继续使用。扇子不仅是纳凉的工具,还能起到驱赶蚊蝇的作用。

除了芭蕉扇,还有鸡毛扇,即将若干鸡毛集结起来,夹在一片木制的手柄上。再就是折扇,中间是纸质的,用胶或糨糊粘在能够折叠的用细竹片做的扇骨上。除了纸质扇面,折扇扇面也有用布做的,上面大都写有一行或数行艺术字,也有的画着风景或人物。这种扇子不如芭蕉扇和鸡毛扇风大,但是携带非常方便。我记得那时扇面上常写有十分风趣的四句诗:“扇子有风,拿在手中。谁要来借,等到秋冬。”有人则在每句后面分别加一个“响、央、扇、凉”,于是这四言诗就变成了五言诗,意思却没变。其实那时候除非特殊情况,还真没有当面借扇子的。

扇子的种类,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种用硬纸板做的小扇子,其小巧玲珑,非常精美,一般是小女孩用。现在也有商家将广告印在上面发给人们作宣传用。我小时候还见过邻村李洼村一位李大娘用麦秸秆自制的扇子。麦收时从割下来还没有打轧的麦子中,挑出比较粗长的麦秆儿,剪去下面部分,只留光滑无节的最上面一截,五六根绑成一把,然后将若干把紧紧地绑在一起(为了避免太粗笨,可用刀削薄一点),然后依次向上分散铺开,边缘部分用剪刀剪出弧形,再用布条包好边。如此,一把麦秸扇就做成了。这种扇子虽然没有蒲扇风大,但是不花钱,全部是就地取材,很经济。不过我只见过那一把,所以至今觉得那是一种发明。

在炎热的夏天,农村的老人们几乎人手一把扇子。中午或夜晚,在胡同口、场院里、大树下,摇着扇子,讲着古老的故事,谈论着当年的收成,其乐融融。

多年前,儿子参加中考,报考临清一中。考试前一天下午,我陪着他骑了三十多公里路赶去临清城里。舍不得住旅馆,就住在我姨家了。在那间低矮的小平房里,床上有一个蚊帐,我和儿子晚上就睡在那里面。姨家没有电扇,天气高温,我们爷俩儿躺在蚊帐里,十分闷热,我用一把新芭蕉扇不住地扇凉,直到半夜。儿子睡着了,我也又困又累,不知不觉扇扇子的手停了下来。相对而言,天气热倒问题不大,不知蚊子怎么钻进了蚊帐里,贪婪地咬人。扇子稍微一停,那蚊子就会乘机叮在身上,让人无法入睡。于是我就不住地扇,用力地扇,以保证儿子不被“侵犯”。我发现只要扇子稍微一停,甚至稍微扇得慢了一点、用力小了一点,蚊子就会对我们发起“进攻”。我怕惊扰孩子,也不敢贸然去拍蚊子、逮蚊子,就一心想着孩子可不要醒了,好好地睡觉,否则会严重影响第二天的考试。我两只手用尽气力轮番扇着,一刻也不敢停,就这样整整扇了七八个小时。直到现在我也非常惊奇,那时我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是自幼干活练就了一身力气,是从小就帮着父亲打绳练出了臂力,还是痴迷拉二胡胳膊上有了点功夫?反正几个小时一刻也没停。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那一句多少年来被多少人说了多少遍的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儿子起床后,我检查了一下蚊帐。原来在蚊帐一角不知怎么划有一个小小的口子,蚊子就是从那个地方钻进来疯狂攻击我们父子的。庆幸的是,儿子很争气,考了个前几名的好成绩,苦战三年后,又以全市前三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最后在北大读完博士、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读完博士后又去东京做了两年二期博士后,然后回国当教授、任博导——这都是后话。但我的确深深感恩于姨家那一把崭新挺实的芭蕉扇。

如今,高温席卷全国多地,不仅鲁西老家“江北水城”聊城,就连我如今居住的以“冬暖夏凉”著称的烟台,也热浪滚滚了。我不禁又想起那句古诗——“烦暑郁蒸无所避,凉风清冷几时来”。

2025-07-1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3137.html 1 夏日摇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