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
标题导航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油撇子

油撇子

□ 刘书林

前几天收拾老宅,在厨房的杂物堆底下,我意外地翻出了一个沾满灰尘、锈迹斑斑的老物件——油撇子。它的凹底仍凝着油垢,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个用于撇舀食用油的金属器具,由圆形底片和扁把巧妙构成。底片中间下凹,扁把上端有个弯曲的扁钩,既实用又别致。抓着冰凉的铁柄,我仿佛与故友重逢,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这个“老朋友”带我穿越时空,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些充满辛酸的岁月。

记得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年腊月二十八早晨,母亲把灶台角的油罐子捧到跟前,用油撇子刮了刮发亮的罐底稠油,然后将它放到碗里,就带着我去生产队里分油。路上,寒风刺骨,我缩着脖子偎依着母亲前行。我们来到集体仓库门口,见男女老少社员已排起了长队,人人手里提着油罐。挨到我们分油时,会计拨了拨算盘说“二斤棉籽油”。保管称好油后,母亲小心翼翼地捧着陶罐,仿佛捧着全家一年的希望,缓缓走出人群。把油提回家后,母亲炸了半碗掺着麸皮的白面丸子,将生油熬成熟油,再慎之又慎地分装到两只油罐中。一只罐子被妥善收藏,罐口盖上圆木板并压上半块青砖,以防猫狗老鼠偷喝;另一只则放在锅台旁,罐沿上挂上油撇子,以备取油用。自记事起,我家便生活在贫困之中,日常饮食难以果腹,食用油更是奢侈品。想象一下,这点油要分摊到一年365天的每顿饭中,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我常常舔着干裂的嘴唇,蹲在灶台边,看着母亲用油撇子舀出少许油,滴在老咸菜或葱花盐水汤上。偶尔有亲戚来访需要炒菜时,母亲才会心疼不已地舀上两撇子油,慢慢沥洒在锅底周围。

在那个年代,油撇子不仅是器具,更是生活的见证。它见证了我们生活的艰辛,也见证了母亲的智慧与慈爱。它曾是农村千家万户灶台上的宝贝,撇油时,母亲的手指灵巧地捏住扁钩柄,将撇子凹底轻轻探入油中,微微一撇,凹底便盛满了金黄的油珠。她再一抖手腕,油珠便顺着凹底滑入锅中,发出“滋啦”一声轻响,母亲就用这少许油为我们做出了留在记忆里的美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母亲和我能分到的油从二斤增加到了五斤,但油撇子依然是取油的必备器具。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家里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我们不再为吃油而发愁,油撇子才得以“退休”,但它依然静静地躺在老宅的角落里,仿佛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艰难日子。

每当看到老伴炒菜时毫不吝啬地倒油,我总会想起那个油撇子,想起母亲佝偻着身子,专心地将油滴入老咸菜的模样。那些年,我们一点点熬过寒冬,终于迎来了春天的曙光。(图片由作者提供)

2025-07-1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3138.html 1 油撇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