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血洒张小庄的刘培桐

□ 郭明生

刘培桐,字海舟,1908年出生在山东省临淄县(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刘家庄一个农民家庭。其祖父、父亲均以务农为生,兼办私塾并执教讲学。刘培桐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受过良好的教育。

1930年从济南高级中学毕业后,刘培桐在本县第一小学(闻韶小学)教六年级历史。1932年,他任教于掖县师范,因讲课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深受学生爱戴,在学校声望很高,很快就被提拔为教务主任。1934年夏,刘培桐考入北平国民大学(中国大学)政治系。

1935年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的学生为拯救祖国危亡,纷纷组织起来,走向街头,抗议国民党当局的对日不抵抗政策。刘培桐高喊“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他还联合进步同学,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许多爱国学生加入抗日行列。刘培桐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支持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抗战。北平失陷后,第二十九军南撤,刘培桐辍学回家。在家的一个多月中,他走门串户宣传抗日救亡主张,曾在村庙前向100多名乡亲发表抗日演讲,揭露日军侵华的野心和罪行,呼吁大家团结一致,抗战到底。他还向群众讲解预防敌机轰炸、防毒气弹等知识。

天津失陷后,大批平津学生流亡济南,一部分人考入国民党第三集团军举办的军政人员训练班。刘培桐深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毅然辞别父母妻儿,考入政训班学习。他离家近两个月,仅写过一封家信。

1937年10月,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范筑先将军从第三集团军政训班挑选了240名政训服务员到聊城参加抗战,刘培桐也在其中,被分配到政训处驻茌平办事处工作。

在此期间,刘培桐和政训处驻茌平办事处的其他同志一起,积极组织人民群众抗日,发动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抗日宣传,开办干部训练班,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的指示,他深入集镇和村庄广泛发动群众,培养党员发展对象和基层政权工作人员,并在一些较大的村庄建立农会等群众组织,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稳定社会秩序。1938年初,刘培桐被调到政训处驻濮县办事处。3月,为组织人民群众抗日自卫,尽快解决党政军群对干部的大量需求,在刘培桐的主持下,该办事处举办了农会干部短训班。刘培桐承担了短训班主要课程的讲授任务,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大家讲授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农会的主要工作任务、战时经济和减租减息政策等。因刘培桐对党的各项政策领会透彻,善于联系实际,他的讲解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深受大家欢迎。这个短训班培养、发展了一批党员,为全县农会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1938年5月,第六区政训处改为第六区政治部,刘培桐任政治部民运科青年股股长,同时被推选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鲁西总队部青年服务部部长。不久,在中共鲁西特委的安排下,刘培桐赴中共冀鲁豫省委党校学习。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成立中共鲁西区委员会,刘培桐被调任至鲁西区党委机关工作。1940年1月,他任区党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书记,3月任中共鲁西区第四(运东)地委书记。他带领第四地委的工作人员,在配合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的同时,深入开展群众工作,组织、扩大抗日武装,带领群众破坏敌人的交通设施,组织村民开展联防联控,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党组织。这些举措使抗日军民逐步掌握了运东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动权,有效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40年春,按照上级指示,活动在运东地区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遣纵队等部调离,茌平县(今茌平区)抗日常备大队等茌平、博平两县地方抗日武装经整编后,奉命调离原驻防区。日伪军乘机将魔爪伸向广大农村,封锁了各交通要道,在重要地段和村镇安设炮楼据点,并大肆培植汉奸势力。加上国民党地方顽军活动猖獗,运东的抗日形势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同年6月上中旬,第四地委因在博平县活动受限,转移到茌平、东阿地区。6月13日晚,刘培桐带领地委机关与地委党校学员70余人进驻茌平县(今茌平区)第四区张小庄。6月14日凌晨,驻济南、茌平的数百名日伪军包围了张小庄。刘培桐将所有能够参战的人组织起来,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斗中,他和地委组织部部长董景平(尉景平)等36名同志壮烈牺牲。

2025-07-18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3229.html 1 血洒张小庄的刘培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