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热射病
持续高温下,多地有人确诊热射病。热射病和中暑有什么不同?怎么识别,又怎么预防呢?
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通常表现为高热、体温达到40℃以上、皮肤干热无汗、神志障碍、脏器衰竭等。如得不到及时妥善救治,热射病病死率介于20%至70%,50岁以上患者高达80%。
需预防热射病重点人群主要有两类。一类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比如在夏季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一类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或者是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通常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很多人认为,中暑仅仅和温度高有关系,其实不然。
人体对热的感觉不完全取决于温度,也与湿度等气象因素有关。当空气湿度达到80%至90%时,汗液很难散发,此时哪怕空气温度只有32℃左右,人体也会感觉到不适。当相对湿度下降到30%的时候,人体的耐高温能力甚至可以达到38℃至39℃。
此外,在温度和湿度相同的条件下,所处环境的通风条件越好,人体对高温的耐受程度也会越高。另外,个人体质、阳光直射、工作环境等因素也会对人体热量散发多少、身体调节机能是否处于良好状态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只有长期在太阳下曝晒的体力劳动者才会患热射病,长期处于闷热环境的年老体弱者,也有患此病的可能。
老人、小孩和户外工作者等特殊人群是热射病的高发人群,预防时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尤其尽可能减少在正午高温时段外出,避免长时间的直晒。如无法避免,要更加注意身体变化,必要时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
加强通风,保持合适室温。在高温时段可适当开空调调节室温,最好控制在26℃左右。尽可能保持室内通风,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否则室内外温差过大会减弱人体对高温的耐受程度和抵抗力。
长时间直晒需做好防护。炎炎夏日,室外活动一定要做好防暑准备:如防晒遮阳、多喝淡盐水等,多休息且尽量保持生活规律。也不要在封闭的高温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据央广网、《中国气象报》